都匀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不死的邹元标,割不死的韭菜兜亚鲁紫云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13/5927646.html

清代贵州巡抚爱必达在《黔南识略》中说,贵州郡县,遍设书院,唯独贵阳的贵山书院和都匀的南皋书院最有名,几乎和江西的白鹿书院、鹅湖书院齐名,莫非是因为王阳明和邹元标两位先贤的缘故吗?明代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应朝卿在重修万历《贵州通志》序中就说过:“邹尔瞻氏亦以抗疏谴谪,与文成后先相映。各贤所过,其流风余韵,犹足以廉起顽鄙,为山川增色”。有学者亦认为:贵州文物风气之彬彬然兴起,多受王阳明和邹元标他们二人思想行为示范的影响。

江西吉安民间曾经流传一句俗语:“打不死的邹元标,割不死的韭菜兜”。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万历五年()中进士。首辅张居正父亲病逝。按照规矩,张居正应该离任回乡服丧三年。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选择了“夺情”,没有回乡居丧,而只是以素服上朝,表示在服丧。有四个大臣认为张居正违背纲常,就被施以廷杖。26岁在刑部实习的邹元标也站出来指责张居正“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则以为禽彘”,于是遭八十庭杖,打断了一条腿,“剔去腐肉,以黑羊生割缝裹,始得再生”,但留下了终身残疾。然后谪贬到蛮荒之地贵州都匀卫。在赴谪途中,经过镇远,巡按御史奉命欲害元标,幸而御史一夜暴死,邹元标才躲过一劫。虽然当时名声大振,妇孺皆知其姓名,但毕竟是年纪轻轻就遇到了人生大坎坷。

庭杖

到都匀的头一年,邹元标廷杖伤未愈,“至,创甚,卧床褥者期年”,在床上躺了差不多一年,而且随从中都有两人死于了瘴气。“独与妻子结茅而居,力耕而食”。当地人还传言张居正不会轻易放过的,邹元标心想自己死了也就算了,只是既要连累家乡的老母亲,又要丢下妻子一个人在异域他乡。到了这样的地步,邹元标的身心陷入极度困顿之中。为了排遣精神上的困苦,只好一边静坐,一边翻阅佛经及白沙先生的书,但是“知有此理,苦无入处”,总觉得收不到终极功效。

第二年伤体初愈,可以爬山涉水了,邹元标便登山览胜,在山水间寻求证道法门。想起座师朱赓在送别时说过,贵州清平孙运鳌于王学研究已经很久了,你可以去向他求教。还在赴谪途中,邹元标过清平卫时(今凯里市炉山镇),就前去拜访过孙应鳌。都匀、清平相去才百余里,其后在一年中有好几次请教于孙运鳌。在孙应鳌的指点下,邹元标学问大进。与黔中王学大将之一的李渭也颇有交往,深受其躬行之学的影响,李渭曾对邹元标说:“某为此学拼生拼死不休”。

邹元标

邹元标自己不停寻求证道法门,而都匀从学者越来越多,“苗童僰妇咸敬爱之。元标亦自谓:此心此理之同,果可行于蛮貊(mò)也”。于是便一边继续静坐证悟,一边与慕名就学的都匀士子在山水间讲学论道,“朝夕与诸生提倡心性,暇则扳蹬梯云,含毫抒藻,寻龙山盘谷旧迹”,培养出了以陈尚象、余显凤、吴铤、艾友芝、艾友蘭、陆从龙、陆德龙等为代表的弟子群。在邹元标之前,张翀谪戍贵州都匀卫长达九年,“都匀诸生群造其门,执经求从弟子列”。邹元标和张翀讲学的主要内容,应和王阳明在贵阳讲学一样,“悟以性中之道义于举业之内”。爱必达说:“阳明龙场教条以立志为初基,尔瞻之讲学也,亦以此二字为先”。有学者论及,邹元标对当地文化脉络的继承,还是以张翀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对读书事情的基本认识。

万历七年(),陈尚象中举人,次年又考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官至给事中。后因上疏言建皇储事,和老师邹元标一样被庭杖还乡,参与纂修万历《贵州通志》。余显凤亦于万历七年()独山州乡举第一人,官教谕,升巩县知县。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说:“州人讲正学,有科名,并自巩令始”。吴铤,万历十年()中贵州乡试第一名举人。会试不第。“邹(元标)去,益下帷自励,匀士多从之游。铤亦毅然以师道自任”。艾友芝,万历二十五年()举人。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艾友蘭,选贡授竹山县(今湖北竹山县)知县。陆从龙,万历十六年()举人,万历三十四年()湖南新化知县。天启二年()安邦彦乱死难。陆德龙,万历二十八年()举人。《黔诗纪略》和民国《都匀县志》将任新化知县及安邦彦乱死难者记为陆德龙,其实不确。无论是《明熹宗天启实录》《新化县志》,还是《赐砚堂丛书》《明季水西记略》,均载明为陆从龙。

邹元标书法

郭子章说“阳明之学成于龙场,尔瞻之学定于都匀”,是很确切的。阳明之学成于龙场自不待言,何以说邹元标的学识是“定于都匀”呢?“忆余幼从乡先生游,言必曰先生,心窃疑之,而实嗜文清所为《读书录》也者”,原来,邹元标起初爱好薛瑄朱学而怀疑阳明之学。薛瑄,谥号文清,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有《读书录》和《读书续录》。邹元标和郭子章也曾从学泰和胡直,而胡直曾问学王守仁门人欧阳德、罗洪先,所以称邹元标为王阳明三传弟子。虽然邹元标从胡直那里接触阳明学本旨,但没有经过体证工夫。同乡王安器直言不讳地说他:“吾乡气节之士古来不少,所少者,正己而物正之大人也,愿足下更进一筹。”王阳明常言自己的学问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邹元标认为自己也是在“百死一生”中得以信悟,“及戍贵竹,留心格物之学”,“茹艰履辛,百死一生,自谓于学有进”,“磨礲处受苦一翻,则进益一翻、心细一翻”,使邹元标于困厄中透悟阳明良知之学,更为深切体会阳明心学的精髓,所以郭子章说“尔瞻之学定于都匀”。后来,邹元标逐渐建立起一套严整的心学思想系统,认为“格物”的“物”字为“事”字,“格”是格其不正以归于正。拒绝空谈良知,提出将“自悟”和“实修”相统一,把“致良知”发展为”“致良知,务良能”,尤其是注重亲证实行,发展了阳明学的实证特点。邹元标在都匀所悟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即悟无善无恶心之体,故晚年邹元标上疏为张居正平反之举也可以理解了。邹元标在离开贵州时,特地向贵州巡抚同门郭子章推荐黔中王学三大将,郭子章回忆:“及余入黔,别邹尔瞻江上,尔瞻曰黔中孙淮海、李同野、马心庵皆致力斯学,君此行惜不及见三君耳”。所以郭子章后来对黔中王门之学进行了总结,为三人作《理学传》。

邹元标著作

邹元标复职离开都匀后,仍时时惦记生活了六年的“蛮荒之地”。任吏部给事中时,上“吏治民瘼疏”备言贵州艰苦之状,“言黔之官民者,至痛且切”。他说,朝廷任命到贵州当官的,有“投牒不往者;有既赴而郁郁死者”。他曾经在都匀见到一驿丞,南京人,“悬鹑百结,乞食道死”。“麻哈(今麻江)等州,衙斋荒芜,举目凄凉”。希望“司铨者宜剂量其间”,应作些调剂,让“远臣无向隅之泣”。他在《送都匀友人》诗中写道:“空山梅柳欲催春,忽报柴门至远宾。莫道并州浑忘却,见君犹似故乡人”,俨然在心中把都匀认作了第二故乡。而都匀人也不会忘记这位对都匀文教事业起到推动作用的南皋先生。万历二十一年(),提学徐秉正在陈尚象、吴铤等恳请下在鹤楼书院右建读书堂,巡抚江东之以邹元标号题为“南皋书院”,并在《南皋书院碑记》中说:“碑有坏而遗爱无坏,则书院不足以重公,而匀人之善善可重;余言不足为公重,而公自有为匀地重者”。

都匀一中校园内新建的南皋书院

延伸阅读:

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人,字尔瞻,号南皋。万历进士,初出为官,以得罪张居正,谪戍都匀卫六年,悉心研治理学,旋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家居讲学近三十年,“名高天下,从学者众”。天启元年()还朝,任吏部左侍郎,改左都御史,为魏忠贤所忌,利用他建道善书院讲学京师事,嗾使言官攻击,次年被迫辞官而归。先后在青原、白鹭、白鹿洞、岳麓、九华山阳明等书院讲学,宣讲哲学观点,是明代后期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理学著作《愿学集》、《札记正义》等十多部,均收入《四库全书》。

撰文:周胜

动静贵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