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回首黔南的奋进之路,可谓历尽天华成此景,十年间,全州万广大人民群众,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开创了黔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聚全州合力书写了一份来之不易的“黔南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黔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十年来,黔南州各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实施“”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六大引领工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赶超,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乡村振兴路再开新篇
十年来,黔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四场硬仗”,探索形成“七个一”“精准打法十条”等原创性、独特性的“黔南战法”,黔南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脱贫攻坚以来,黔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脱贫帮扶力量持续凝聚,实现了教育、医疗、饮水等全覆盖,贫困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光纤或4G网络,24.73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广州、黔南两地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等令人骄傲的成绩。全州92.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相继摘帽,三都、罗甸2个深度贫困县提前一年摘帽退出,在全省三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形势下,对脱贫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如今的黔南,已出台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州本级及12县(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5”行动方案,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黔南州37个省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乡村集成示范试点稳步推进、成效初显。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全力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全州GDP由年的.37亿元增加到年的.41亿元,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从第10位升至第4位,全州经济基本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和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十年来,黔南州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推动产业机构趋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从年的16.0:38.0:46.0调整为年的15.7:35.8:48.5。第三产业不遑多让,已然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真正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这十年,全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七大产业日益壮大。全州工业增加值由年的.3亿元增加到年的.38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户,数量排全省第一。
这十年,黔南州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3个工程”,扎实推进生猪、茶叶、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亿元。着力打造“都匀毛尖”“绿博黔南”等品牌,全州“两品一标”累计达到个,其中绿色食品43个、有机农产品9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个。
这十年,全州旅游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旅游综合实力从年全省第8上升到年全省第2,全州新增A级旅游景区63个,小七孔、“中国天眼”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商贸、大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
民生福祉收获满满群众满意度日益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州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翻开五年来的“民生账本”——黔南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摆在突出位置。十年来,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年末的64.37万人增加到年的96.92万人,“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5.3万人,53.5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外出务工44.8万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黔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提前两年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县县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富民兴州行动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职共创建6所省级示范校、9所省级强基工程校。州内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突破10万人。
医疗是保民生的永恒课题。十年来,黔南构建了以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村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全州医疗卫生机构数从年的个增至年的个,12家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8家卒中中心通过省级认证,公共卫生应急、检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分配更加公平,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十年来,黔南扎实抓好低保救助工作,年至年累计保障各类困难群体万余人次,累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87.48亿元。同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01万人、.66万人、23.89万人和42.01万人。
生态文明持续深入绿水青山图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中,蕴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从乡村到城市,从工业到农业,黔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如今的黔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生态好不好,蓝天有话说,年,我州全面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州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9%。
生态好不好,碧水有话说,年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生态好不好,青山有话说,十年来,黔南深入实施绿色黔南、美丽黔南、多彩黔南提质增效行动,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3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年的52.5%增长到年的66%,绿色黔南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好不好,产业有话说,十年来,黔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推进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和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全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工厂19家,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25个,绿色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46%。
十年弹指一挥间。刚刚经历了发展“黄金十年”的黔南,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勤劳勇敢智慧的黔南人民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高质量发展,向着新征程进发,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民族创新发展现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