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黔南州中医药大会在都匀召开,记者在大会上获悉,近年来,黔南州中医药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呈现出“六个新”。
会议现场
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保障。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黔南州民族医药保护发展条例》《黔南州民族医药保护发展实施细则》《关于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医药事业优势有了新突破。全州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医院骨伤科、苗医皮肤科)、省级重点专科24个。建成4家省级示范中医馆和35家省级优质中医馆(4家省级示范中医馆是福泉市牛场中心卫生院,贵定县盘江中心卫生院,长顺县代化中心卫生院,荔波县茂兰中心卫生院)。医院成功申报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成功申报的中医医疗机构;医院年获批成为黔南州苗医皮肤病区域诊疗中心,年成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皮肤影像推广单位。
黔南医院门诊部大楼(黔南医院供图)
民族医药挖掘有了新成效。先后出版了《黔南本草》《水族医药宝典》《水族骨伤医药》《黔南苗医药》《黔南苗医药民间验方集锦》《水族医药验方集锦》《黔南常用民族药参考指南》等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专著;共挖掘苗族、水族验方余个,医院推广运用27个,取得院内制剂批文9个。
中医药服务体系有了新变化。全州拥有1医院(黔南医院),2医院(医院、医院),5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3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全州13医院及6家妇幼保健院,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医院床位数总计张。全州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从“十二五”末的0.94张增加到1.3张。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全州共建成家基层卫生院中医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达%,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
全州林下中医药产业有了新作为。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健康医药企业33户,其中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23家。年,全州中药材产量达24.35万吨,产值超过20.96亿元,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增至13.8万亩,产值达19.66亿元;全州中药材从种植、生产、加工到应用,形成了初具成效的产业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广
编辑孙梅梅
编审王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