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在今天属于贵州省,因为这是它的简称,或者说代称,但这个“黔”在历史上的渊源却不完全属于今天的贵州,贵州在今天只占据了古代“黔”的一部分。
在行政区划上贵州可以戴上这顶“帽子”,但在使用和利用“黔”的历史文化遗产时,就不是贵州的特权了。在当今,湖南有这样的“使用”,重庆有这样的“使用”,也都是“黔”的历史文化呈现的必然,没有什么可以惊奇的事情。
贵州省的文化符号——甲秀楼
“黔”的本意是什么?
“黔”在汉字中就是黑色之意,是一个形声字,从黑,今声,本义:黑色。引申为黎民百姓。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说文》;以为黔首则。——《礼记·祭义》;邑中之黔。——《左传·襄公十六年》。亦引申为动词:晒黑,染黑,熏黑。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或黔其庐。——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黔剧”“黔黎”“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黔首”等固定词组。“黔剧”为贵州地方戏;“黔黎”为百姓,“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潘岳《西征赋》;“黔驴技穷”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虽长蛇之势若粗雄,而黔驴之技已尽展。”——宋·李曾伯《代襄阃回陈总领贺转官》;“黔首”指平民、百姓,“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上》。
“黔”作为行政单位的简称来源湖南
在春秋战国时,楚国设“黔中郡”,其治所位于今天湖南省沅陵县城西10千米处的窑头村。最初的“黔中郡”应该只管辖今天湘西即毗邻的部分黔地,面积比较小。楚国的君主为何称此地为黔中,不得而知,但这是黔之始也,即开始在这些地区赋予了黔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概念。
大湘西的文化符号——溪州铜柱
这个称谓为“黔”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概念,在后来有一系列的区域性的变化和位移,即它的区域不断变化,重心在不断地发生位移,并且在这样的重心变化和位移中,不断地充实着作为“黔”的外延和内涵。“黔中郡”是在战国时设立的,在后世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认为在这里设立“黔中郡”,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的考虑,认为作为治所的窑头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易于防御,是楚国与秦、巴进行军事抗衡的要塞。从交通位置来看,沅陵位于沅水、酉水两江之口,控制了楚国的经济命脉。沅陵的辰砂(为丹砂最好的一种),是制雄黄的主要原料。
当时湘西山重嶂叠、多蚊虫,叮咬后易患疟疾,古人主要靠雄黄酒驱蚊虫。当时楚国只有两个铜矿,其中麻阳铜矿离沅陵不远。铜在战国十分重要,是打造兵器的命根子。酉水通产盐的清水江和产锡的云南,楚国可通过酉水开发经济。沅陵还产金,在窑头发掘出过用来秤黄金的砝码。战国的砝码目前全国只发掘出两套。
可见,此时的“黔中郡”的设立,只是楚国中心的一个重要的边沿性区域,是我们所说的“楚黔”的开始。
秦楚战争之后,这里的“黔中郡”名称不变,但内涵变了,因为秦国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郡治在原巫郡所在地(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川、黔区域,但不包括今天的沅陵和常德。这样的变化不但扩大了“黔中郡”的地域,而且使“黔”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因为这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发生了位移。这也是“黔”向北移动的开始。
西汉时期,“黔”声湮灭,因为西汉时把“黔中郡”改为“武陵郡”,不过,西汉扩大了其地盘,包括了今天的常德和沅陵。在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黔”在“武陵郡”的名称下继续北移,并且地盘不断扩展。在唐代,唐复现“黔”,先以黔州为“黔中郡”,后又把“黔中郡”分为江南道和黔中道,黔中道治所为黔州(为今天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其辖地东面包括了今湖南西面部分地区,西则包有今贵州大部。
“黔”的含义巩固于重庆彭水
这时候的“黔”应该称谓为“唐黔”,治所北移到了今天的重庆地域,“黔”重心的北移也到此为止。
这个称为“唐黔”的“黔中道”是唐开元二十一年(年)设立的,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即今四川大部和贵州大部。在“黔中道”中,今天的巴蜀和黔是合体的。但是,这些所谓的州,在唐的天宝年间,人口最多的也就两万余人,少则千余人,更像是汉唐人在这些区域内的“移民地”。而这些地域内早就存在着大量的所谓“化外之民”。
彭水的新文化符号——蚩尤九黎城
所以史家一般都会说,终唐一世,四川、贵州一带始终不是中原王朝控制的核心区域,多为古代的少数民族统治,唐在此地使用羁縻制度,设置羁縻州,加上少数民族时反时降,所以唐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始终不明确。也就是说,“唐黔”也只是给予了这个地域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念,但是实际上的内涵并不是非常确切的。
“黔”最终落户贵州
在明代,明朝为了剿灭盘踞在云南的元朝势力,“开辟”了今天的贵州,使“黔”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明永乐十一年(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这是“明黔”的开始,“黔”的中心位移至贵阳,它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唐黔”的“黔”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苗族文化是贵州的代表文化
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但这时候还不是今天完整的“黔”的概念。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这样的行政区划在“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有些调整,但基本格局未变。
贵州的新符号——平塘天眼
从“楚黔”到“唐黔”,再到“明黔”,历史文化的重心不断位移,到了“明黔”才基本确定了“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黔”的区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