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9bs6r27/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总攻全胜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黔南州委书记唐德智
新中国成立70年与黔南建州63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黔南各族人民齐声唱响一心向党的“好花红”民族绚歌,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有效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经济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年至年,GDP从0.7亿元增至.46亿元。年均增长8.3%。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至第5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年以来,累计减少87.63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9.47%降至4.65%,瓮安、龙里、贵定、惠水四个县减贫摘帽,今年力争剩余的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2.05%,城镇人口达到.2万人。公路总里程接近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公里,占全省15%,国省干线公里、农村公路1.4万公里;实现组组通目标,连通30户以上自然村寨个。建成水库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民生福祉得到根本性改善。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人均寿命从36岁提高到73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位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5.5%以上,县城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成功申报承办年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创造了“三个第一次”,即绿博会第一次在中国西部、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次在市州级城市举办,对助推黔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员队伍稳步壮大,全州多个党组织,16万余名党员成为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实施“”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总攻全胜,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矢志不渝谋跨越一心向党好花红
70年,看黔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见证黔南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唱响好花红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新中国成立70年和黔南建州63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黔南州委、州政府带领黔南各族儿女,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感恩奋进,创新发展道路更宽、步履更快、成效更显著。从到,黔南儿女同心同德抒写了壮美的发展篇章;未来,黔南各族群众还将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奔向下一个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和建州63年来,黔南州各族群众,用汗水和智慧,让这块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黔南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
都匀石板街
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近段时间,平塘县克度镇先进村村民江军红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百香果成熟了,天天都有几十个电话打来订购百香果,我们采果、包装、发货都忙不过来。”江军红站在百香果基地开心地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百香果园像一张绿毯,随着山势起伏蔓延开去。绿叶下面,是一个个椭圆形的紫红色的百香果。“我们这里的果子管理得精细,味道特别好,很受市场欢迎。”江军红摘下一颗熟透了的百香果,骄傲地告诉记者。先进村驻村第一书记曹凤杰笑着说,“江军红肯学,能吃苦,他的果园管理得好,大的果子4个就有1斤重。”“要不是跟着村里,找到了发展的路子,‘贫困户’这顶帽子,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甩得掉哦。”江军红笑着说。原来,年,贫困村先进村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模式发展百香果种植,希望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当年,江军红的弟弟江军海在村支“两委”的动员下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荒山上种植60亩百香果。当年获得30万元的收入,并为45户贫困户分红2万元。看到弟弟挣了钱,第二年,贫困户江军红火速向村里申请成了一名百香果管护人,管理了70亩百香果。自管理70亩百香果以来,江军红天天往地里跑。“起垄、种苗、施肥、搭架、除草、打叶、防虫,活路多得很。但我干得很有劲,干得多才能赚得多嘛。”江军红笑着告诉记者,去年他的纯收入在7万元左右,“去年我就已经脱贫了,跟着党的好政策走,我家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江军红的话不假。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大大提升了黔南州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多像江军红一样的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70年不断接力,脱贫攻坚实现了大踏步、跨越式前进。黔南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州之力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公里,有效解决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年至年,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7.8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24.12%下降到年底的4.65%,瓮安、龙里、贵定、惠水4个县减贫摘帽。今年力争剩余的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中国天眼”——位于平塘县的大射电望远镜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小小的一片桑叶能玩出怎样的花样?9月20日,记者在荔波县小七孔镇播尧返乡创业园里的桑芽菜粤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加工厂,见证了嫩绿的桑芽如何支撑起一个大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建设的车间整洁亮堂,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一筐筐还带着露珠的桑芽运进车间后,经过检测人员筛选,通过漂汤、冷却、分包、包装、速冻等一道道程序,变成一袋袋真空包装的桑芽菜,进入冷藏库等待出货,销往全国各地。小小的桑叶,在车间里完成了“变身”,不仅实现了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了产业链,而且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在黔南州,除了桑叶,刺梨、高钙苹果、火龙果等农产品都在努力延长产业链,这些产业瞄准的都是“发展”二字。70年历程,发展二字,始终是黔南州的重心。除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工业产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大步向前。从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到0年,黔南工业起步发展。这一时期,黔南州从手工作坊开始,经历了年贵州省第一座年产2.5万吨合成氨的都匀剑江化肥厂建成投产,到东方机床厂等电子、机械工业发展,迎来了瓮福集团、川恒化工、金正大诺泰尔、芭田、龙马黄磷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0年之后的10年,黔南州工业快速发展。这10年,龙里谷脚、惠水长田、独山麻尾成立工业园区,成为黔南工业经济增长极,引领全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金正大诺泰尔、芭田、海螺水泥、红狮水泥等一批大型企业陆续建成投产;黔南州初步形成了磷及磷化工、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冶金工业、资源采选业、建材产业等协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年至今,黔南州工业迎来了提升阶段。黔南州坚持“工业强州”不动摇,大力培育壮大磷及磷(煤)化工、能源、建材、冶金、装备制造、医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工业、农业大步前进的带动下,70年来,黔南州综合实力大踏步向前。黔南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抓粮食生产到抓基础设施建设,从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到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全州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年至年,GDP从0.7亿元增至.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年的万元增长到年的.27亿元。如今的黔南,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三,跻身“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至第5位,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长顺县第一小学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黔南建州63周年来,得益于黔南州各族儿女的努力,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巨大转变。让群众感受到满满幸福感的,莫过于城乡建设。“我生活了几十年的都匀市越来越漂亮了。”80岁的都匀市民魏长明说。几年前,都匀市民集中居住在狭窄的小盆地里,被剑江化肥厂、都匀麻纺厂、都匀水泥厂、老火车站工务区、都匀桥梁厂等工厂团团包围,城内只有一个文峰公园。最近几年,都匀市围绕生态环境、结构调整等建设目标,对城市进行一系列改造:借黔桂铁路提速改造机遇,都匀把过去将城区分隔成两半的铁路移出城市30多公里,置换出相当于老城三分之一的城区面积;出资近10亿元,将剑江化肥厂、桥梁厂、水泥厂、页岩砖厂等大中型污染源企业整体搬迁出城,让都匀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实现扩容,城市豁然开朗。都匀市还启动了马鞍山、七星、观澜片区等十大棚户区改造,曾经的棚户区,变成了漂亮的小高楼,两万多户市民拥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了城市发展,都匀市还新建大龙大道、改扩建都匀斜桥、西山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疏通了交通要道,一改拥堵旧貌,新建南沙洲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等10余个城中公园,让都匀有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桥在水中、人在景中”的靓丽面貌。70年沧海桑田,黔南州城乡建设实现了大踏步、跨越式前进。黔南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基本建成以都匀市为龙头、县(市)中心城镇为支撑、建制镇为骨架、乡所在地和人口聚集村为补充的山地特色城镇体系。目前,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2.05%,城镇人口达.2万人。公路总里程接近2万公里,是建州前的10倍。继年“县县通高速”后,年全州高速公路里程突破公里,占全省的15%。国省干线公里、农村公路1.4万公里;实现组组通目标,连通30户以上自然村寨个。建成水库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茅草屋变成小洋房,昔日大山阻隔实现“天堑变通途”。70年,这一路走来,黔南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好花更红,各民族和美共生、美美与共;这一路走来,黔南各族人民一路追赶、后发赶超,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一路走来,黔南各族人民不畏艰险、战胜困难,人民生活不断向好、红红火火。
厦蓉高速公路三都段
立体交通达江海奔向幸福康庄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黔南州经历了从“行路难”到拥有畅达、立体的完善交通体系,实现了天堑变坦途的梦想。今天黔南州交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的转变,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便捷程度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省份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交通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各级政府在交通上的巨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黔南州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在巨大的投入下,黔南州交通建成了近3万公里的等级公路,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先行引领”的华丽转变。全州公路里程从不足公里的简易路增加到2.7万公里等级公路,是新中国成立时的9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0倍。同时,内河航运通航里程近公里,“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正在形成。近几年来,黔南州进入“高铁时代”,迅速拉近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圈的时空距离。从年1月,黔桂铁路都匀至贵阳段正式通车,到年12月,贵广高铁全线通车运营,目前,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和黔桂铁路、湘黔铁路穿境而过,铁路运营里程达公里(高铁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1/5,路网密度远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年12月,随着独平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黔南实现“县县通高速”。年,境内形成了13条高速公路外联通道,通车里程突破公里大关,路网密度达2.38公里/百万人,位居全省第一。黔南州还开通“空中快车”。7年11月,黔南州第一个支线机场——荔波机场正式通航,实现了空中运输零的突破,年,旅客吞吐量超16万人次,位居全省支线机场前列。如今,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为黔南州打通了出山的坦途,也打开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民俗旅游方兴未艾
好生态绿水青山百业兴金山银山70年来,黔南州各族人民用心守护身边的山山水水。绿色生态是黔南最厚重的底色。近年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五场标志性战役,推行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5.5%以上,县城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黔南森林覆盖率达64.6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黔南州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之州的名片靓丽闪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黔南带来发展机遇。年,黔南州在诸多候选申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让这个五年一届、被誉为中国国土绿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绿色盛会,第一次落户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山地和非省会城市。如今,绿博园建设如火如荼,美景初现,年将向世人奉献独具特色、精彩纷呈、影响深远的“绿色盛宴”。优良的生态优势,不仅让黔南州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承办资格,也让黔南群众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幸福。近年来,黔南州充分利用生态、文化优势,在境内打造了诸多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景区。游客可以在黔南畅游“世界自然遗产之旅”、“天文科普研学之旅”两条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和“茶文化休闲之旅”、“不忘初心之旅”、“乡村休闲之旅”、“露营自驾之旅”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还可以感受“田园赏花休闲度假之旅”等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数据显示,黔南州年1月至7月国内过夜游客.38万人次,同比增长16.62%,入境过夜有人次,同比增长75.81%。民族团结奔小康文化传承显活力黔南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多个民族,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黔南州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大文化发展战略,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进文化兴州、文化亮州、文化强州建设,民族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态势。70年来,黔南州大力实施保护发展工程,狠抓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精心打造民族节庆。秉承“抓住根、展示魂、促振兴”办节理念,持续打造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节等民族特色节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展现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扶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举办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强化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根基。建成州民族博物馆、州博物馆、水族文化博物馆及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点”。同时,扶持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聚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今,黔南州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抓实园区核心业态,稳步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投资亿元,规划建设州级文化产业园区13个。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永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深化民族文化研究,加强对水书为重点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馆藏水书《辰戌》《寅丑》等成功申报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布依族花灯、苗族长衫龙、水族马尾绣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少数民族古籍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积极组织民族文化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展会,组织优秀文化节目参加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服饰表演赛、文化会演等赛事。“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年,黔南州惠水县毛家苑乡(今好花红镇)布依族歌手秦跃珍、王琴惠把民歌《好花红》唱到了北京。 时至今日,《好花红》历久弥新。70年来,黔南州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43个民族团结友好,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生活像花一样红。今年,黔南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梁晓琳
编辑王泽堂
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