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都匀市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全市上下“一盘棋”,攻坚贫困“一条心”,全力攻克贫困堡垒。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战,到年底,按照国家标准,全市实现了5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3.65%下降到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7.3%。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年以来,都匀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建引领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一是坚持尽锐出战,建强攻坚队伍。建立“”帮扶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包村制度,全市多名干部与户建档立卡户“结亲戚”,开展精准结对帮扶。将全市个村细划为个网格进行精细化管理,从全市各单位选派名干部,组成个驻村工作队,*组织关系划转到村、管理权和考核权划转到乡镇,真蹲实驻,履行“一宣六帮”职责,发挥“尖刀”部队作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将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83名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强化监督责任,扎实开展常态化督导,坚持挂牌督战,以督导督战倒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队伍不撤、责任不松、*策不变、力度不减。二是延伸组织体系,筑牢攻坚堡垒。全面优化农村*组织设置,全市设立5个村级*委、65个*总支、个*支部、个*小组,推选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管理层人员,实现村民组*组织、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星级*支部为载体,创建农村领域“五星级*支部”97个,比例达45%。以农村基层*组织为重点,全面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对排查出的软弱涣散村*组织,全面推进整顿提升。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20名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储备名优秀村级后备人才,9名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工资待遇,村干部人均每月报酬元。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激发治理效能。实行乡镇片区化管理,在原撤销乡镇*府所在地设置乡镇*委*府的派驻机构片区办事处14个,配备片区干部名,延伸乡镇服务功能。以“”农村基层治理为抓手,将村级划分为“村、组、寨、格、户”五个管理层级,充分发挥*组织、*员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志智”双扶,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开展“双十星”星级化管理,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镇村保洁、公司清运、集中处置”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全面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立以村委会为核心,社区为单位,村民议事会、“社管委”“三老会”、乡贤会以及志愿服务队等多个群众组织为支撑的“1+N”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社(组)规民约》等自治组织章程余个。充分发挥“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市共建立“社管委”个,建立农村警务室87个,配备村级辅警个、村级法律顾问55个。
助民增收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支撑力。一是提振产业促增收。把产业革命放在脱贫攻坚重要位置,坚持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以28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南)配送分中心为平台,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果药、海花草、生猪等10大产业,建立市领导领衔推进农业产业工作机制,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近10万亩,完成2个样板坝区和26个达标坝区创建。建立服务联系点(村)78个,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各类新技术项。组建市农投公司、都匀毛尖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整合农业资源抱团发展;招引海大、温氏、天天向上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培育龙头企业91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以“村社(企)合一”为抓手,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实体化、企业化运行,确认股民身份28.63万人,量化资产总额3.98亿元,全市所有个行*村全部成立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在82个村实施“三变”股份合作项目个,带动农户户(其中贫困户36户)增收,贫困群众通过“特惠贷”“三变”改革实现入股分红全覆盖。聚焦产销对接,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销售模式,毛尖镇高效农业蔬菜基地、墨冲镇良田坝蔬菜基地通过海关备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黔匀和农产品物流园一期市场正式投入使用。依托“匀城优品”“贵农网”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31亿元。二是稳住就业促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策,制定《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稳就业工作专班,推进就业扶贫全覆盖。畅通与广州市劳务合作响应机制,与广东茂名、浙江海宁、义乌、宁波、安吉等市县签订*府间劳务协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收集统计企业岗位用工信息4.6万个。成立市级国有公益性劳务公司——都匀市励志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全市贫困劳动力数据库,加强与省内外企业对接,与未就业劳动力进行人岗匹配,“点对点”开展岗位推荐服务,促进外出劳动力与用工企业无缝对接。组织开展多样化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开发保洁保绿、护河护路等公益性岗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人、边缘户劳动力就业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户、边缘户有劳动力及就业意愿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三是生态文明促增收。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资金,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一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为生态护林员,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策,退耕还林8.9万亩,累计发放管护补助和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补偿金共2.16亿元,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将扶贫项目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培育生态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茶旅融合、林下经济等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策扶持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保障力。一是全力夯实三个保障。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实现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无因贫辍学学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资助6.85万人次,资金万元,实现全覆盖;投入4.9亿元,完成个改薄项目建设、所幼儿园建设等,全市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不断优化提升。完成88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备名村医,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实现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全市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落实资助参保个人缴费补助人次、资助金额万元;贫困人口人次在医疗机构住院“一站式”结算,享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单清”结账等服务。坚持应改尽改的原则,累计完成危房改造户,同步实施“三改”户、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户,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二是大力抓好易扶搬迁。在乡镇和城区建设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同步配套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功能,户人如期实现搬迁入住。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组织9个,在*组织引领下,不断丰富移民社区“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户户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合理优化安置点附近3公里范围内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搬迁家庭子女就近入学全覆盖。在安置点建立完善超市、便民服务中心、物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场所,为移民群众提供健全的便民服务。如,小围寨办事处思源社区整合“四点半课堂”及养老服务资源,开设“朝阳红”“夕阳美”课堂,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子女放学后无人辅导、老人文化生活缺乏等难题。建立安置点小区管理制度和警务联防机制,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群治,全面实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将搬迁*员纳入楼栋长管理队伍,引导搬迁*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9个,8家“就业扶贫车间”入驻安置点,带动搬迁群众就业人。三是坚决兜牢社会网底。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策有效衔接,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将符合条件的人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万元。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切实维护特困人员的基本利益。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万元,有效保障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有效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
设施建设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带动力。一是交通组组通达。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设立综合协调、征地拆迁、项目推进和安全生产等六个工作组,为“组组通”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以主人翁精神支持、参与全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大决战。科学制定全市通组公路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促进通组公路由量向质转变、由通向畅发展。都匀市累计建成农村通村通组公路.38公里,为农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等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二是饮水户户安全。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决战,对照饮水安全保障标准,深入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大普查大核查和“回头看”,通过新建、改造、配套及管网延伸方式,累计投入2.01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建成或改造水厂7座,铺设输配水管道公里,覆盖11.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万人),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实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分类管理”,落实财*对供水工程“分类补贴”经费,着力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而不管、管而不善”难题。三是电讯人人受益。全面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改造涉及贫困村的个台区电网,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6%、电压合格率达到98.86%,“两率一户”三大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实施数字设施提升行动,加大物理通信基站建设力度,推进行*村通光纤建设,大力提升全市信息通信的安全性、稳定性,安装光纤通讯线路公里,架设“广电云”户户用光缆干线公里,“村村通”新增农村用户户,“广电云”户户用新增用户户,实现了“寨寨有移动信号”、30户以上的村寨4G网络全覆盖的目标。
社会协同贯穿始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凝聚力。一是深化扶贫协作。积极抢抓东西部定点扶贫协作机遇,坚持“都匀所需、*埔所能”原则,围绕资金使用、劳务协作、产业合作和人才交流等重点扶贫协作领域,主动沟通对接,争取广州市*埔区投入财*帮扶资金万元,实施产业合作项目14个,帮助3个乡镇、30个深度贫困村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实现学校、医院“结对子”帮扶全覆盖,协调广东社会各界捐款余万元,帮助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培训都匀干部群众人,销售农特产品2.35亿元。二是深化企业帮扶。全面实施“百企帮百村”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鼓励、支持有实力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每年组织一次企业帮扶工作成效年度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并推荐为扶贫龙头企业。全市共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响应“同心·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号召,累计投入资金达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旅游帮扶等项目个,产业覆盖34个贫困村,带动1.47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三是凝聚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及离退休人员等各方人士,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技能服务等方式支持脱贫攻坚。围绕《慈善法》颁布实施,动员社会公众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投身慈善扶贫、慈善救助,以实际行动助推全市脱贫攻坚。近年来,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教职工、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慈善一日捐”活动,累计捐款万元。
来源:黔南*研室
编辑:陈丽娜徐航航田雪
审核:许明原
主办:中共都匀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投稿邮箱:dydjbj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