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山小种为什么能征服英国?古六大茶山的土司制度为何能维持多年?茶为何能在众多饮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仪式性物品?茶叶品牌如何被建构?抗战的历史何以催生了中国现代茶业在贵州落地生根?
《人类学观“茶”》是肖坤冰博士的第三本著作了。依然有着充盈的史料和恰如其分的理论探讨,和善的文笔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让普通读者阅读起来毫无距离感。诚然,书的装帧设计略显朴素,但当你打开书的那一刻,浏览到丰富的内容,则立刻就沉浸在一个以茶为脉络的思想之旅,世界之旅。
从武夷山到云南、四川,再到贵州山区,再到俄罗斯、英国、印度,茶叶在国内跨区域、跨族群之间的流动,伴随着全球化在世界各地流通,塑造着各地的新传统。本次摘选了偏学术探讨的一章,主要为同行示范一个发现和处理故事、品牌认知如何构造自然景观的机制。老规矩,感谢作者和出版社授权转载一章,并赠书三本。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集赞领取。
肖坤冰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
味觉感知、市场价值与想象空间:闽北山区“景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分析
问题提出
话说“景观”进入科学领域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Von.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地理学,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并提出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这成了后来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年,德国人史律特(O.Schlüter)在“人的地理学目标”一文中主张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自史律特始,景观被二分为自然景物与文化景观。然而,史律特将文化景观定义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相互融合的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相互疏离、独自存在的分体,因此景观之自然/文化分类本身也有矛盾之处。近年来,生态人类学与感官人类学的研究都试图化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立场。蒂姆·英戈尔德(TimIngold)指出,人们在谋生的过程中是与环境相互浸润的,人们的生计方式也是认识周遭环境的方式,所谓“自然叙事”与“文化叙事”之间的两分只是人为的构想,作为有机体的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本身发展变化是同步的。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既包括对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也包括对“空间”的认知。在社科研究领域,最早把“空间”当成一个理论问题来阐述可以说源自涂尔干对神圣与世俗的划分。涂尔干认为,“与原始社会组织相似,空间、时间和其他思维类型,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空间中事物或场所的客观化意义只有通过按一定图式予以结构化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整地显示出来,而实践活动的结构化所依循的图式又是根据这些事物或场所来组织的”。“思考—感受”不能在一个单独的主体内部存在,而是存在于人们处理实践活动的空间中。社会行动者在实践知识中的认知结构是“内化的”(internalized)、体化的社会结构(embodiedsocialstructure)。布迪厄所阐述的空间,乃是一种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场所的社会空间。法国哲学家亨利·列菲弗尔(HenriLefebvre)将“空间”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从而提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ofSpace)这一概念。亨利·列菲弗尔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每一种特定的社会都历史性地生产属于自己的特定空间模式。这种“空间”包括三个层面:它既是一种空间实践(一种扩展的、物质的环境),一种空间表征(用以指导实践的概念模型),同时也是表征的空间(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
因此,在社会人类学看来,空间的分野实际上来自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感知(perception)。空间不仅是一种地理环境,同时也是能动者(agent)在环境中进行实践并建立起来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