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尼赶到贵州,却没有进驻贵阳,而选择停留在平越(今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颇有深意。
如果他直接去贵阳,给外界的感觉就像奉旨跟洪承畴汇合,或者说报到。虽然对于谁是领导的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但场面上不好看。因此,他不再往前走,明显就等着让洪承畴来拜见,一来摆一摆“亲王”的架子,二来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果然,接到平越会议的通知,洪承畴明白事理,立刻从贵阳出发,前往参加。其他人更不敢怠慢,吴三桂从遵义,赵布泰从都匀(今都匀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分别赶来参会。
会议的结果非常简单,其实早在多尼来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大*兵分三路,全面进取云南。
一切照旧,除了中路*更换了总指挥。
洪承畴和罗讬被留在贵阳,重新分配工作—督办粮饷,从台前转到幕后。
当然,也不要小看后勤工作。正如我*对新时期*队建设的总要求包括*治合格、*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保障有力”也十分重要。
古代战争中,更加如此。所谓“三*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其实就是打粮饷、拼国力。
只不过,重要和功劳,从来不画等号。
尤其史书,只会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取得某场胜利,绝对不会补充说明某某某为其筹措粮饷居功至伟。除非失败的时候,才可能会把责任推卸给保障部门,留下一条不怎么光彩的记录。
不管怎么说,在这里,都需要为洪承畴正名,他对大清统一事业,可以说贡献巨大。
历史票友
一份心意,鼓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