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黔西南黔西南州浓郁的民族风情 [复制链接]

1#

黔西南

少数民族文化

一起走进黔西南

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魅力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服饰

布依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在汉代即有史籍记载,布依先民最喜依山傍水而居。充满生态美学的布依族服饰,是诗意地栖居在黔西南大地上的人们,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的各色土布制作的民族服装样式,集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

布依族服饰的色彩和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且内涵丰富,独具美感。选择以蓝、青、白等与自然环境类似的颜色为底色,是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各种图腾纹样,则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饮食

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

传统节日

黔西南州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节日,如兴义市的查白歌节、安龙县的毛杉树歌节、晴隆的赶干洞节、兴仁县的火箭节等。

苗族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人口总数位居第6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现居于黔西南州境内的苗族,主要形成了四支语言支系,包括:中部方言(黔东方言)苗族支系、西部方言(川黔滇方言)苗族支系、东部方言(湘西方言)苗族支系、湘西汉语方言苗族支系。现有人口近30万。

虽然语言不同,但各支系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居建筑以及民风民俗等是基本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其文化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形式之多彩是众所周知的。

服饰

在服饰上,州内各支系苗族,男装均无大异。苗族妇女服饰依方言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少量居城市者着汉装外,居山寨者一般保持着苗族的传统款式。

东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束髻于头顶,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未婚少女梳单辫,喜缠白色长头帕,上身着青色或蓝色布衫,裤为宽大筒裤;中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至今一直保持着黔东南*平县等地苗族妇女之古老式样;西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各次方言土语支系互不相同,各支自有其特点。

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传统节日

黔西南州的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过大年、过小年、“二月二”节、“三月三”节、“四月八”节、“五月五”节、“六月六”节、“七月半”节、八月八食新(辰)节暨苗族风情节等。

其中,八月八食新(辰)节暨苗族风情节是黔西南苗族人民极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彼时正值稻谷*熟收割时节,苗族同胞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烤一锅热腾腾的米酒,煮一甑香喷喷的新米饭,或邀客共饮,或举家同乐,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东汉末年以来,彝族开始步入贵州黔西南历史舞台。作为当时的统治民族,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爨乌蛮控制包括兴义、兴仁、普安、盘州在内的皮嫩博纪地区和安龙、晴隆、贞丰等地始,怠于清末,彝族土官势力影响黔西南地区长达余年,其宗教信仰和历法在古代黔西南生根、发芽,成为黔西南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

饮食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豆、胡豆、碗豆等,*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调料类主要采集三种野生植物,一为“哈拉古”树叶,一为乔木“穆库”的根和花,一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这三种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饮料类主要为酒,彝族待客以酒为主,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

在许多彝族地区有饮茶的习惯,茶从汉区输入,但也有自种的,如贵州水城玉舍一带彝族就擅长种茶,饮前将茶放在一个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开食用,称为“烤茶”。

传统节日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主要的节庆有:彝族年、火把节。

其中火把节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在少数民族自然村寨里

歌声、故事与仪式

共同构成黔西南独特的美

在历史长河中

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END-

图文源自网络

编辑/樊俊利

责编/葛媛媛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