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城现貌。 包晓闽 摄
12月6日,对于三都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并载入史册的日子。
70年前的12月6日,三都正式宣告解放。70年来,三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阔步前行,感恩奋进,筑梦新时代。
凝望历史:县城和平解放人民当家做主
解放前的三都,在腐败的国民党政权统治下,各族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
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一团的两个连在团参谋长马安才率领下,奉命解放三都。12月5日,部队由丹寨连夜出发,当晚11时,占领了距县城25华里的交梨乡公所。令俘虏的话务员向国民党县长毛钺打电话,谎称交梨附近平安无事,随即撤掉电话,并由这个话务员带路,向县城三合镇进发。途经羊芒寨,又找了一个农民作向导,从石灰窑小路出巴棉寨,分几路逼近县城。
毛钺几天前已得知解放军挺进黔南消息,早已惶惶不安,接到交梨乡的电话,正要详细追问情况,电话突然中断,情知有变,慌忙纠集保警队和县政府职员共百余人,于当夜12点过钟向都江方向逃跑。同月,毛钺带着少数亲随潜逃贵阳,余下保警队40余人交大队长李奇飞带领,活动于雅灰、盘石、达地等乡,继续与人民为敌。
年12月6日凌晨,解放军分三路入城,一路从巴棉寨翻营上坡攻下来,一路由黄泥井包抄,一路沿公路直接进攻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没有遇到抵抗、也没有穷追逃往都江方向的敌人。三都县城宣告解放。
解放县城当天,有群众报告:国民党都匀县长都堪等潜逃在普安乡平寨。解放军派出一个连,于12月7日夜奔袭普安,不料都堪及其残部闻讯逃散。
部队进驻县城后,贴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战士们不顾行军作战的疲劳,清扫街道、为穷苦居民担水,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日夜盼望解放的人们笑逐颜开,奔走相告。
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图片来源:三都县档案馆)
三都解放后,独山地委和专署因干部缺乏,未立即派出地方政权接管人员,仍由解放军负责地方治安,实行军管。同时,组织“三都县支前委员会”过渡政权,共有委员17人,其中部队4人,地方的有学校、卫生、田粮处、镇公所及各界知名人士13人,马安才任主任。支前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是征集粮秣,宣传贯彻“约法八章”,协助驻军动员各行业开工开业,恢复生产。
同月13日,驻军、支前委员会工作人员和群众多人,在县城大会场开军民联欢会。共同庆祝三都解放。不久,除东北边境的雅灰、达地,盘石、甲雄等4乡外,其余12个乡(镇)长和一个区长到县城投诚。驻军根据“约法八章”精神,让已投诚的区、乡(镇)人员仍回去工作,暂时维持现状,听候人民政府接管。
同月,有原保警队士兵3人带武器向驻军投诚。部队首长了解他们是本地人,熟悉地方情况,令其召集散兵和本地青年共20多人,组织地方武装,没有番号。这支武装由驻军掌握,协助捕捉散匪,收缴私藏武器,维持地方治安。月底,马安才奉令调回一五一团,由路安军带领一个连继续驻防三都,兼管支前委员会工作。
支前委员会成立以后,着手清理旧田粮处的仓库账册,清出各乡仓库存粮15万多公斤,组织各乡把粮食集运到县城,同时也征集了一些柴草,解决了城内军民的生活急需。年1月上旬,共集运粮食5万多公斤,城内泰来烟厂及一些商号和小手工业作坊也陆续开工开业城乡场坝集市贸易逐渐恢复,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任命高洪杰为三都县长。12日,支前委员会撤销,正式成立三都县人民政府。
解放故事:组建游击队为解放斗争助力
年7月,在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影响下,三都水族进步知识分子潘文兴、布依族进步知识分子覃杰等人,在周覃、九阡等地秘密联络,筹建革命武装力量。
8月,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共华南局的指示文件,更坚定了组织革命武装力量的决心,以潘文兴、覃杰、韦永培为发起人,分别组织发动群众,潘文兴负责九阡地区的从善、莪蒲、佳荣等乡;覃杰负责周覃、水利、方村、播尧等乡;韦永培负责恒丰、阳安、三洞等乡。经过三个多月的秘联络发动,武装游击队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逐渐形成。
11月上旬,在周覃乡板光寨覃杰家,“黔桂边区荔波人民游击队”建立,推举覃杰为政治委员,韦永培为副政治委员;潘文兴为司令员,周仁山为副司令员。司令部下设作战、参谋、总务、粮秣、后勤等五个股。下编五个大队,其中周覃乡为一个大队,九阡、莪蒲乡为一个大队,恒丰、阳安乡为一个大队,三洞乡为一个大队,方村乡为一个大队。大队辖中队,中队辅分队,兵员共有千余人。武器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由参加者自备枪支子弹;二是夺取保安队的武器;三是争取地方豪绅资助的粮食、枪支、子弹。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只是等待有利时机举义。
年的三都县城全景(图片来源:三都县档案馆)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开始由湘入黔。11月中旬,贵阳、都匀、独山相继解放。12月6日,三都解放,但水族聚居的周覃、九阡等地区仍处在荔波县国民党特务县长文厚均的反动统治之下。早在11月下旬,尚处在地下活动的荔波人民游击队,就派员到独山将游击队的组织情况向驻军首长汇报,并要求参加攻打荔波县城。独山驻军一五一团团长刘英热情接待游击队代表,并对他们的革命要求表示支持。于是,武装游击队于年12月14日在周覃板光寨集体宣誓,竖起革命旗帜。12月15日,游击队驰攻荔波县城,国民党县长文厚均闻讯潜逃。12月16日晨,游击队迅速消灭和瓦解盘踞在县城的部分保安队,缴获轻机枪5挺、小炮2门、步枪余支、手榴弹数十枚、子弹00余发。
喜看今朝:各族人民阔步前行迈向新时代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三都各族人民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梦想、阔步前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都自治县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带领各族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80年代水龙大坡(图片来源:三都县档案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70年来,三都总体经济发展稳步向前,结构逐步优化,在努力解决温饱到携手迈步小康社会进程中,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6.3亿元,比年增长54倍,年平均递增6.0%,人均GDP达到元,比年增长18.5倍,年平均递增4.4%。财政总收入由年的77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比年增长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49元增加到年的66元,比年增长.4倍,年平均递增7.9%。固定资产投资由年的5万元增加到年的51.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年的0.01亿元增加到年的16.14亿元……社会巨变,数字可见。
教育卫生健康发展。年累计投入1.37亿元实施73个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猴场独立示范性实验学校,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县职校被授予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5所,全面落实“双线”“七长”责任制,开办义务教育学习专班,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难题;发放高中以上建档立卡学生资助金.56万元10.01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阳光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工程。新建5个移民小区卫生室,完成67个深度贫困村、39个出列村卫生室和所中小学医务室改扩建。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养老床位达到张。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医疗救助金等0.99亿元,累计救助30.1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83%。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失业有扶持……三都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水乡群众撑起了巨大的“保护伞”,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稳稳兜住了全县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70年沧桑巨变,三都各项基础设施从一片空白到如今星罗棋布,在促进三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街道似羊肠,满眼破旧房。”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三都县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后的面貌。年12月6日前,仅有住户余户,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简陋单一,街道狭窄,房屋矮小,市容破败,交通闭塞,半商半农,文化落后。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都城镇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以规划指导建设和管理,在全县掀起城镇建设的热潮。
年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都结合实际,不断改善城区道路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麻光开发新区、新城社区和猴场新区的开发建设,改造城北出口大道等一批城区骨干道路。完成河滨北路水族风情街项目建设、城东主干道两侧建筑外立面民族特色改造、三都香港名都城市综合体项目、金桥商业街廊桥项目、凤凰广场、同心桥民族风格包装、县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城区亮化工程等系列重要城建工程。通过一系列建设,三都县城规划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地处三都边远之地的乡村建设,也取得喜人成绩。
一栋栋高大整洁的房屋“安千万家”,一条条马路宽敞直通千家万户,一个个村庄光鲜亮丽遍布三都大地……三都从县城到乡村,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为三都增添了新的内涵。
年省道S线水龙坡段(三都档案局)交通发展天翻地覆。解放之初,三都没有一寸正规公路。“山峰高插白云间,羊肠小道万重险;舟穿礁林翻恶浪,日行十里星满天。”这是过去三都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山势绵延纵横、峰峦起伏跌宕,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三都道路交通异常艰难的困境。长期以来,交通的闭塞成为了制约三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是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最大“拦路虎”,“要致富,先修路”成了三都全县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和心愿。
年,厦蓉高速三都段的开通,结束了三都无高速的局面。年12月,贵广高铁穿境而过,架起了三都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三都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年4月,三都至荔波高速公路顺利实现通车,三荔高速的开通也连接了三都至荔波乃至全州的高速路网,有力地拉动了沿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年11月,三独高速公路建成开通,完善了三都高速公路网,形成重要的东横向通道,构建了区域内发达的交通骨架,对促进三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年三都全县境内公路线路总里程.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公里。全年共完成公路旅客发送量.96万人,旅客周转量169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83万吨,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三都,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但是不畏艰险的三都人民,却在这“九山半水半分田”里,创造了发展奇迹。
年,三都三产业对比为95.66:1.32:3.02,年至年期间,农业在县领域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占比一直处在50%以上,到年,一产占比下降到41.86%,第三产业提高到了43.86%,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年,产业结构由年的95.66:1.32:3.02变化为年的27.04:16.63:56.3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三都自治县在一次次改革与探索中跨越,走出一条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山地特色生态产业示范园创造了三都自治县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致富传奇。
年三都县城现貌韦永出摄近年来,三都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径,以坝区为突破口,以“七小”庭院经济为补充,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四种三养一补充”产业发展思路在三都大地遍地开花。完成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5.39万亩,调减低效作物种植2.55万亩。年以来,共发展葡萄13.6万亩,黄桃6.93万亩,茶叶8.5万亩,中药材2.5万亩,食用菌万棒,生态家禽万羽;成功培育永兴农业、三都柳源鸡等省、州、县级龙头企业39家,引进伴农、广源堂等县外龙头企业10家;在省提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推出“公司+基地+贫困户”、吉尔斯桑羊“1+7”飞地经济等模式,把贫困户的利益与企业、合作社有效捆绑,不断培育壮大农产品市场,年以来,实现销售农产品20.7万吨,销售额达10.35亿元。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三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充电”“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百日攻坚”,突出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抓好8项专项治理。
年以来,完成危房改造2.13万户,老旧房透风漏雨整治0.15万户,改厕1.09万户、改圈0.14万户、改厨1.12万户,贫困群众住房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建成11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房套,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人(其中贫困人口人)的搬迁任务;改扩建安置点学校15所,建成卫生服务站7所、卫生服务中心1个;引进8家企业入驻,实现稳定就业人,基本实现搬迁户1户1人以上就业。
整齐划一的县城恒丰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已经全部搬迁入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个,铺设自来水管道千米,解决31.78万(贫困人口11.7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新建及改造输电线路.83千米,新建及改造配变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用电有保障。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5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贫困人口全覆盖。安装光纤通信线路公里,建设4G基站个,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覆盖率达%。
截至目前,三都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通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并结合数据监测,已出列64个贫困村,累计减贫人,未脱贫户人。通过进一步补短并结合数据监测,在未脱贫人口中,已有50户31人稳定达到脱贫标准,剩余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3%。
日前,黔南州剩余6个贫困县达到退出标准公示结束,三都位列其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都全县干部将始终秉持着“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新时期三都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带领全县40万人民,攻坚克难,决战脱贫攻坚,力争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同步小康。
相关链接
GDP、财政收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对比
年,三都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6.3亿元,比年增长54倍,年平均递增6.0%,人均GDP达到元,比年增长18.5倍,年平均递增4.4%。
财政总收入由年的77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比年增长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49元增加到年的66元,比年增长.4倍,年平均递增7.9%。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佩平
编辑程星
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