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6 20:54:00
贵州,千百年来,因为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基础建设差等诸多原因,被历史贴上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我叫冯奇明,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场天翻地覆的历史变革,我倍感骄傲。驻村三年,风里来雨里去,用真情解决难题,用真心点亮希望,虽然艰辛,但付出之后一份收获,让我感动,倍加珍惜。
年的3月,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大地刚从冰雪里复苏,期待着又一年的丰硕收获。我受贵州黔东南麻江县政协的委派,安排到谷硐镇最边远的干塘村任村主任助理兼任脱贫攻坚小分队队长。我本是农村孩子,当年读书走出大山,并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有志于将来改变家乡的贫困。这一次,再回到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我有信心有决心去做点什么,责任很重大、任重而道远。
谷硐镇干塘村,地处麻江县与都匀市交界的斗篷山脚下,距离县城37公里,开车要走一个多小时,6个村民小组余人口,洒落在幽静的山谷里。
初到村里,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村确实太偏远,路不好走,甚至部分村庄没有公路,群众出行和劳作全靠肩挑马驮,不通电话、没有网络,信息太闭塞。
也因此,干塘没有特色经济产业支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不甘贫穷的年轻一代都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清贫度日。看到这一副景象,心里感觉很凄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沉思了很久,最后决定:与其想得太多,不如扎实去干。要想富先修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唤醒这一片肥沃的土地,这是有成功经验可循的捷径。于是,修公路、引进自来水、安装路灯、改建厕所、梳理河道等新农村环境治理就成了我的重点工作。
最后,筹措到资金余万元,打通了最后6公里的通组公路。路修好后,群众都说变了,原来的烂泥巴路全部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在外打工的很多群众开始买起了私家车,运送物资和产品。
在解决通组公路后,针对部分村寨不通网络、不通电话的问题,我到移动公司对接,经过多次协商后,移动公司当月就在村里增加建设了一个移动基站,覆盖了全村旮旯角落,实现了户户通道路、组组通网络,彻底打通了干塘村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敞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
电话接通的当天,六毛组的钟大爷马上打电话给我说了这一喜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信号网络的开通,让村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打通了信息梗阻、畅通了内外交流、冲破了封闭落后的观念,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新的生机活力,老百姓从实实在在的实惠当中获得了效益、点燃了致富的希望。要创收,就要从发展产业、找到致富路入手,为了尽早让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我组织帮扶干部给群众做思想动员,打通群众思想、调动积极性。引进了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种植和养殖合作社。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落实,保障了全村人口年全部脱贫,实现了人均收入近一万元的增收目标。
在帮扶工作中,我加强了对边缘户、兜底户的格外重视,力求夯实基础,堵塞返贫漏洞,确保全村人全部真脱贫。花坟组贫困学生朱某某考上了遵义医学院,读书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存在“因学返贫”的隐患,为了保障孩子完成学业,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程,我设法找到了爱心人士王先生。
在听取情况介绍后,王先生慷慨表示每年为其资助元困难生活补助金,直到毕业,并在其寒、暑假期间,为其提供临时就业岗位,让朱同学勤工俭学,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王先生还经常到学校去看望这个学生,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在干塘村三年,我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看到乡亲们一天天地好起来,打心里感到骄傲和幸福。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喜悦、成就了梦想,在村里工作的点点滴滴,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当倍加珍惜,激励我奋进,在未来的事业中,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乾整理编辑肖慧编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