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清甫及祖先考
陆奇勇陆安照陆安信陆德汉
摘要
陆德晟作为陆希声的嫡孙,祟次子,较其两位兄弟不同的是,他的后裔散徙不复可知,而陆清甫与他的先祖陆德晟又有相似,他的迁徙地在其后代的族谱中记载各有不同,这对于陆氏德晟支系族谱的编修和陆氏宗亲的寻祖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初步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主要从陆氏清甫公的先祖考究开始,通过家系、迁徙、后裔等环节的考证与论述,来重现在各地陆氏德晟与清甫支系族谱上分歧比较大的陆氏德晟公与陆氏清甫公,以此作为寻根问族与重修族谱的依据。
关键词:陆氏陆德晟陆清甫
目录
一、研究意义1
二、陆氏先祖考1
三、陆德晟考3
(一)陆德晟家系研究3
(二)陆德晟迁徙谜团4
1.陆德晟相关史料4
2.陆德晟各地家谱资料5
3.陆德晟迁徙考究6
4.陆德晟支系到底何时迁徙8
3.陆德晟迁徙后裔考10
四、陆清甫考11
(一)陆清甫家系研究12
1.自德晟公传纪公12
2.陆清甫相关族谱记载13
(二)陆清甫迁徙14
1.族谱记载14
2.实地考据15
(三)陆清甫后裔考17
(四)陆清甫坟茔19
参考文献20
一、研究意义
陆清甫是楚南上二里陆氏始迁祖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流传于各地的陆氏族谱中对于这一点并没有分歧,但是在其后裔的世居地和迁徙节点上却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对清甫公子女名字记载不同、后裔名字失讳的情况发生,故考清甫公迁徙繁衍来龙去脉对于理清陆氏清甫公世系传承脉络、先世溯源及新修订正家谱有着重要的意义。
陆德晟,陆希声嫡孙,陆崇次子,多地陆氏始迁始祖,作为陆清甫直系先祖,陆九渊在《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中说“德晟之后,散徙不复可知。”,在此之后,关于陆德晟的谱序在各地陆氏家谱中多有不同,其子辈、孙辈辈分紊乱,以至年家谱续谱多有错误之处,究其原因,始于陆德晟考究未详,所以考究陆德晟意义在于正本清源,寻根问祖。
二、陆氏先祖考
要考究陆清甫、陆德晟必然先从陆姓由来说起,关于陆氏世系,各地陆氏族谱在前四十世以前基本记载一致,故笔者在这里只做简单描述:
一世:通陆氏出自妫姓,田敬仲裔孙齐宣王少子通(约公元前年—?),字季达,母无盐君钟离春,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陆为氏焉,谥元侯。薨葬于般乐城。子一發。
二世:發字宏道,齐上卿。食邑于莱,居其地,谥恭侯。配蔺相如侄女蔺氏,葬莱芜县东里。子二萬、皋。
三世:發长子萬,字希極,上大夫。發次子皋,字希聖,齐王建拜之为齐上卿,食邑于楚,遂居楚,谥昭侯。配秦丞相李斯妹李氏。子一邕。
四世:皋子邕,字继宗,秦桂下史。时遭多故,刚毅见疏,遂解印而隠,自号休休子。配赵氏,子二贾、资。
五世:邕长子贾(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字思齐,汉高祖使降南越尉佗,以功封大中大夫。著《新语》一十二篇。《史记》及《汉书》均有传。配楚将钟离昧之妹钟离氏。子五烈、良、蒙、平、信。邕次子资,汉山阳令子一祯。
六世:贾长子烈(?—约公元前年),字伯元,汉吴县令,后迁豫章都尉,吴人思其惠,卒后迎葬吴之胥屏亭,名曰白坊。裔孙唐丞相敦信立碑,学士孙柬之书额,子孙因居吴。配王氏,子二衡、盱。贾次子良,贾三子蒙,贾四子平,贾五子信,俱无考。
七世:烈长子衡,字子平,汉山阳令,子一沮。烈次子盱,字子光,汉襄贲令,配吴氏,卒葬上方山,子一鸿。
八世:鸿,字叔鸾,号大举,汉本州从事,配司马恢之女司马氏。子一建。鸿传到四十世希声。
希声,字鸿磐,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今江苏苏州),子六:恕、崇、惎、愿、朔、嵩。崇三子:长子德迁、次子德晟、三子德达。
三、陆德晟考
陆德晟作为陆希声的嫡孙,先祖谱序均清晰无比,但是一到陆德晟后裔陆氏族谱的记载矛盾、错误较多,故本章以正本清源为指导思想,将从史据考证陆德晟家系、旁系、迁徙、后裔,力求客观、公正、重现陆氏德晟公的一生及支系。
(一)陆德晟家系研究
陆九渊著《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下称行状)所载“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迁、德晟”,这里的文公指的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陆希声,谥曰文。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今江苏苏州)。博学善属文,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时召为给事中,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罢。六世祖陆元方在武周时期,两度出任宰相。五世祖陆象先为唐睿宗时宰相,爵位兖国公。其高祖父陆景融曾任工部尚书,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其曾祖陆涓为唐朝诗人,曾任阳翟令。其祖父陆孟儒官至苏州司士参军。其父陆翱为唐朝诗人。
陆希声共有六子,分别为恕、崇、惎、愿、朔、嵩。
《行状》所载“次子崇,生德迁、德晟”,在这里,陆崇只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德迁、德晟,但是德晟后裔新化县镇甫、信甫、安化清甫长子支系、邵阳县良甫支系、通道县清甫支系、江西金溪县德迁后裔支系、贵州与广西德晟后裔支系《陆氏族谱》原序却明确记载“崇公生(德)迁、晟、达昆季三人”,也就是说,陆崇还有一子德达才对。同时发现湖南省靖州县文溪乡宝江村、四川威远陆家垇《陆氏族谱》谱序及字辈记载为“崇三子”,即陆德达的后裔。而江南《陆氏世谱》记载陆德达为惎之子。笔者认为,无论“崇三子”还是“惎之子”。应尊重目前后裔现实记载结果为好。即崇三子:陆德迁、陆德晟、陆德达。
(二)陆德晟迁徙谜团
1.陆德晟相关史料
陆希声作为宰相辅佐的是大唐唐昭宗,唐昭宗(年3月31日—年9月22日),他作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在位时间是年—年,而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年—年),也就是昭宗后三年左右,大唐灭国。
唐灭后迎来的是大分裂的五代十国,五代(年—年)。
陆九渊《行状》说:“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迁、德晟,以五代末,避地于抚之金溪,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德晟之后,散徙不复可知。”
在这之后,德晟后裔各地族谱记载均有所不同。
2.陆德晟各地家谱资料
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明朝末谱《陆氏族谱》载:“德迁、晟、达三公从江左松江府华亭县、宜兴徙江右(今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今江西金溪县陆坊乡陆坊村)居住,德达避地富州剑西兴仁乡(今江西丰城)。迁、晟为江西金溪陆氏始祖。德达避地富州剑西兴仁乡(今江西丰城)。”
《云南陆氏族谱》载:“迁辟地于江西抚州金溪,德达亦同避于富州剑南,遂为西江(江西别称)始迁之祖。惟其次子德晟,独避处于滇黔南宁,即今贵州永宁州是也,是为黔南始迁之祖。”
嘉靖九年时《贵州陆氏族谱》的序上载曰:“德晟亦因五季乱,避居于黔南安顺府永宁,为贵州始迁之祖,其后世散居都匀府县,居独山、后荔波、广西,散处不一地者又历历可见矣。”
清康熙三十八年的序中讲的更具体:“黔南永宁德晟起世,其后之子孙或散处于都匀八寨,或分居于独山九村,以至荔波、徙平舟、鹿硐、西凉,迁丰硐,迁松磉,散处广西,此黔南德晟公世系之分支也。
在文安公后裔续修的《贵州安顺府永宁州始迁祖·贵州始祖》中记载有:“德晟公,唐宰相江南苏州吴县希声公之次孙,崇公之次子也。因唐末五季乱,避乱徙居于滇黔南宁(即今贵州永宁州是也),遂为黔南始迁之祖,娶吴,子五,仁发、仁胜、仁永、仁安、仁宗,因宋初其子散处于都匀府地,如丹江厅、八寨厅,上江厅、西凉、马场等处。”
湖南新化四至六修《陆氏族谱》记载:“德迁公仍居豫章抚州金溪之青田里,德达则寓富州剑西兴仁陆坊,惟我祖德晟公,自宋从江西抚州徙居湖南宝庆新邑之石马三都圳上乾江,是为始祖”,德晟公于元丰年间从江西金溪青田迁湖南新化,遂为新化陆氏始迁祖。
广西陆德晟后裔仁宗支系《陆氏族谱》载:“德晟公,唐宰相江南苏州吴县希声公之次孙,崇公之次子也。因唐末五季乱,避乱徙居于滇黔南宁(即今贵州永宁州是也),遂为黔南始迁之祖。”
3.陆德晟迁徙考究
首先,从距离来看,各地族谱所迁地距离江西抚州都不算近,为清晰明了,特列下表说明。
很明显可以看到,江西抚州与几个迁徙点的距离都非常的远,且当时正值战乱,要拖家带口跋涉公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其次,从历史、地理、交通上分析,五代末时期,黔东南、黔南属于楚南,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定王都于潭州(今长沙),贵州大明一统志记载“贵州”之名始见政府公文、史书,指那时的“贵州”指今贵阳,于年以贵州为省名,明未都匀、黎平、思川、思南、铜仁、镇远、石阡等地划归贵州。古时代交通大多靠水上交通或马车,五代未是战乱,贵州、湖南西、西南部山高林密,海拨高度落差大,不可能有马车路,只有羊肠小道,跋山涉水慢慢步行西徙。
从湖南上贵州水系分析,沅水是湖南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都匀云雾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至銮山湖南省芷江县,东流至黔城与舞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洪江、中方、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山注入洞庭湖。江西水系,地理分布为三面群山,匀勒江西的轮廊,四周高、中间低的江西,内部地形为南高北底,水文地理中的流域类似“簸箕”形,属于鄱阳湖水系及长江流域。湖南与江西没有水系连通。
所以,德晟不可能走水路迁徙,只有走陆路迁徙。但是若德晟公始迁徙,多数姓氏谱中记载从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坵迁入湖南,那只有翻过罗宵山脉跋涉公里,迁徙到偏僻的滇黔一带,未免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笔者认为,德晟公还是居住在江右(今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的,并且与其兄德迁卒葬于此地,只是其后裔逐渐向湖南、贵州迁徙,然后遍布湖南、滇黔、广西。
目前来看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通道县溪口镇)明朝末谱《陆氏族谱》、邵陵同治元年(即年)重稿陆氏续修谱、会同县沙溪乡陆家村族谱《陆氏族谱》中记载的“德晟传儒富”值得推敲,儒富于宋元丰八年(即年)从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徙居湖广宝庆府新化县石马三圳都上干江村记载比较可信。也符合行状文中“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迁、德晟,以五代末,避地于抚之金溪,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
4.陆德晟支系到底何时迁徙
陆九渊《行状》说:“德晟之后,散徙不复可知,德迁遂为金溪陆氏之祖”。德迁、德晟到抚州金溪之后,“解囊中装,买田治生,资高闾里”,说明德晟与兄德迁到抚州金溪后,拿出金钱购买田土及房屋,共同生活在一起。繁育子孙在此生活,几代之后家族逐渐中落或家族产生矛盾等原因,后裔散徙他处了,导致后裔没有经济能力或不愿参入修谱。
此间德晟支系族谱俱是失考,但多地族谱在模糊不清的记载中,“仁”字辈又突然出现了,因此笔者认为,由于家族逐渐中落,德迁子孙们“仁”字辈开始断断续续外迁,如仁绪居上库毛坊,仁迪子威遂居闽田、仁海孙十七徙吴江震泽。那么德晟公子孙们也应在“仁”字辈或“仁”字辈之后才慢慢开始向外迁徙,德晟一脉至少到“仁”字辈的这几代,还是住在江西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且葬于江西金溪县,与德迁、德达支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仁”字辈之后,三支系之间的字辈开始出现较大的不同,而且各支均有后裔活动在新化县、靖州县、麻阳县及其周边区域,这才是陆氏开始从江西迁徙移有力佐证。
从以上几点看,德晟公不太可能是黔南三都县中和镇甲化村仁宗后裔所编《陆氏族谱》及贵州贵定县云雾镇东星村九思后裔61世陆显贵于明正德九年(年)续谱《陆氏族谱》记载中那样始迁滇黔。也不是广西南丹州《陆氏族谱》与湖南新化光绪二十五年(年)吉龙里续修的四修谱《陆氏族谱》记载的始迁祖。而贵州、广西、湖南新化县孟公镇、白溪镇陆氏的始迁祖应该是德晟公的后裔。
由此可见,陆德晟作为始迁祖的可能性比较低,但陆氏确实又迁徙了各地,那么各地的始迁祖到底是谁呢?
(三)陆德晟迁徙后裔考
遍观诸籍,关于陆德晟后裔的记载也是各有不同,现观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有以下两种:
(1)黔南三都县中和镇甲化村仁宗后裔的《陆氏族谱》及贵州贵定县云雾镇东星村九思后裔61世,陆显贵于明正德九年(年)续谱《陆氏族谱》记载。德晟公子五,仁发、仁胜、仁永、仁安、仁宗。
(2)通道县溪口镇画笔村,邵陵同治元年(即年)重稿《陆氏续修谱》、会同县沙溪乡陆家村君富后裔《陆氏族谱》记载德晟传儒富。
江南《陆氏世谱》中德迁、德达公的曾孙才是“仁”字辈,即德迁→坚→元皓→仁海、仁迪、仁绪、仁程。德达→腾→元才→仁静、仁肇。在《江西陆氏族谱》、江西丰城《陆氏族谱》记载德迁公的子辈为“仁”字辈。如果德晟公的子辈为“仁”字辈,那么江西金溪、丰城《陆氏世谱》记载也有不合情理与矛盾之处。
儒富宋元丰八年(年)从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徙居湖广宝庆府新化县,君富徙靖州府城。五代未(即至年)距元丰年以上,古代结婚育子年龄又早,以25岁算,儒富与德晟公起码也有四代人之差。
故以江南《陆氏世谱》清晰的德迁、德达支系参考,德晟与仁字辈之间应该失讳两代人。即德晟→失讳→失讳→仁字辈,按年代数推算,儒富以上应该还有一辈,即德晟→失讳→失讳→仁→失讳→儒富,儒富为47世。
根据前面的论述,陆德晟支系起码在“仁”字辈都应该是在江西境内的,而“仁”字辈后有始迁记载的就只有儒富,那么儒富作为湖南德晟支系后裔的始迁祖既有依据也有条件。条件就是宋元丰八年时,还未爆发战乱,这个时候举家迁徙难度不大,留下相关记载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所以,虽然有的家谱中记载“德晟传儒富”,但显然这里并非指代儒富是德晟的儿子的意思,而是儒富迁徙后,之前的族谱记载失考,所以用字为“传”而非“德晟子儒富”。故广西陆德晟后裔仁宗支系《陆氏族谱》中德晟42世、道刚定61世,中间失讳十几代左右也是合理的。
四、陆清甫考
陆清甫作为陆希声的十一世嫡孙,从儒富起至陆清甫世系清晰。然至南宋年间,受战乱影响,各地陆氏又多发迁徙,期间族谱记载紊乱,陆氏清甫作为通道、安化始祖,其妻、子女、在族谱中皆有不同记载,故本章为重修族谱做准备,将从史据考证陆清甫的世系、迁徙、后裔等,以做重修族谱之用。
(一)陆清甫家系研究
1.自德晟公传纪公
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迁、德晟、德达,五代末,避地于抚之金溪,德迁、德晟“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德迁、德晟为江西金溪陆氏始祖,德达避地富州剑西兴仁乡。
德晟传儒富。儒富,于宋元丰八年(即年)从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徙居湖广宝庆府新化县石马三圳都上干江村。居住乾江(今圳上镇海龙陆家村),葬仝地亥山已向。配朱氏,葬楚良石马三;弟君富徙靖州府城。
儒富生一子兴正。兴正,葬石马三都未冲口陆家山。配庐氏,葬乾江亥山已向。
兴正生一子魁一。魁一,南宋绍兴十九年(年)己已岁复居由干江村,迁居白溪山下陆家,创立田宅(今白溪镇回龙村),葬石马三都乾山老屋后亥山已向,配罗氏,葬石马都末冲口。
魁一生一子陆纪。陆纪,卒葬白溪石板殿下,娶张氏,卒葬白溪石板殿下石拜,
陆纪生四子:镇甫、信甫、良甫、清甫,宋绍兴同居石马三都,共立石板殿佛地一所,永远查验。五处坟山共公(指祖先)。即白溪村后、石拜、石板殿下、剥牛场、锪旗山。
镇甫,字江山,嘉定元年戊辰岁(年)迁居太阳二都吉龙山石鳌(凹),配樊氏,卒葬石凹油麻园,生一子如圭。又十八年,即年,如圭徙吉隆里(今新化县孟公镇吉隆山村)。
信甫,仍居白溪(今白溪镇回龙村),葬白溪石。配罗氏,葬白溪石。生一子如璋。
良甫,宋嘉定四年(年),携子迁邵阳西路梅子岭,卒葬昌山岭钟家广屋荒田一丘下担立册丙向。配毛氏,葬新化白溪石拜。生长子亨、次子通。
2.陆清甫相关族谱记载
新化谱:清甫于宋嘉定九年(年)丙子迁居安化县三都茅镰灌第一里土地山,配陈氏,夫妇同葬大谓溪。生长子如宝、次子如贝(失考)、三子如道(失考),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清甫长子如宝,葬茅镰灌李家园,配宁氏,葬茅镰灌李家园,生三子:可洪、可应、可造。
如宝长子可洪葬大渭溪,配扶氏,葬茅镰灌李家园。生一子大材。
通道谱:清甫于宋嘉定九年(年)配陈氏,携妻及子女,从宝庆府新化、邵阳二邑徙武冈,然后徙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今湖南省通道县溪口镇)。老谱记载清甫公葬绥宁县联合塘立坟墓,并且有咸丰元年六月立的一块石碑记载“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乔迁蒔竹,落籍莲荷。”
清甫子如贝(字仲山),生二子:昂文、昂伦,传七世祖道富葬画笔当奉宅又名水口山,朝向为正气夘山酉向,道原葬画笔水冲口半坡上;道兵葬画笔就塘巴(bia,现龙塘坡)。
现希山、希轻、希礼、希谟后裔主居湖南省通道县溪口镇画笔村画笔、罗铁头、浪塘,溪口村岩冲口、新寨头、墙背后,原大沙头的青山头,北山村洞冲,坪头村坪头、孟冲、茶盆,北堆村北堆、洋合田、庙脚,下寨村色城,北麻村湾团,菁芜洲地会、小江、马头、銮塘、八路、老王脚,万佛山镇塘底等地。
如道(字仲礼)之子道泰、道贤、道坚后裔现居湖南省溪口镇联团村大木寨、龙塘村陆家团及万佛山镇塘底、上洞,绥宁县乐安铺乡大湾、大团、联丰等地。
而在联丰七祖太公神墓旁立碑有“粤稽始祖陆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乔迁蒔竹,落籍莲荷后,七祖江海公等即葬于斯……”。
(二)陆清甫迁徙
1.族谱记载
绥宁县上二里(现通道县溪口镇画笔)陆朝珠家谱记载,自宋嘉定九年(年)由宝庆府新化、邵阳二邑徙居湖南直隶靖洲府绥宁县上二里联合铺,有坟墓为志。
绥宁县上二里(现通道县溪口镇)陆氏家谱(总谱)道光四年《原序》记载,镇甫、信甫居新化,良甫公居邵阳,我清甫公宋嘉定九年(年)由宝庆府新化、邵阳二邑徙居邵阳、武冈二邑,清甫子如贝字仲山、如道字仲礼。如贝字仲山生二子昂文、昂伦。
溪口镇画笔村陆德乾民国六年抄录《陆氏族谱》:清甫宋嘉定九年(年)配陈氏,携子如贝字仲山、如道字仲礼,从宝庆府新化、邵阳二邑徙武冈,然后徙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今湖南省通道县溪口镇)。
麻阳县九渊传希颜后裔《陆氏族谱》记载清甫迁徙武冈。
2.实地考据
年陆奇勇、陆安信、吴亚琴在新化水利局副局长陆振兴的引领下对新化县孟公镇吉龙山村镇甫公支系、白溪镇回龙村信甫支系(八十九岁老人陆声康与其子陆懿民)、安化清甫公如宝后裔支系(陆照勋居椒园组、陆文博、陆小军)进行考证。如宝后裔现定居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镇唐溪村(原红桃村)、椒园村、蜡溪村。年溪口镇画笔陆安宏到新化考证与本次新化陆振兴宗亲提供给的族谱资料大致相同,但从新化《陸氏四修族譜》原序中发现记载:
四世纪公生镇、信、良、清(甫)昆季四人,镇甫公徙居吉龙邨,信甫公仍居北溪,良甫公迁居邵阳之梅子岭,清甫公自宋嘉定九年迁居长沙安化三都七甲之茅镰灌土地山。其间虽里居碁布,宅第星罗,至十五、六世明、清两交之际,无奈屡遭兵燹,间断编残,几令循流失源。惟我祖文顺公,徙四都长人坪,生(仁)国、围、圆昆季三人,仁围公无传,仁圆公寓居椒园,我祖仁国公卜居红桃园,生(义)明、期、朝、朋、朗、胡、俊、杰昆季八人,义明公徙黄武溪,义朝公往天池湖,义胡公徙椒园,义俊公迁蜡溪,义期公、义朋公、义杰公仍居红桃园。
此谱疑点有二,一是新化光绪二十五年(年)吉龙里续修的四修谱《陆氏族谱》记载的安化清甫公后裔谱至十五、六世在明、清两交之际,屡遭兵燹,间断编残,几令循流失源,但记载却无比详细,可信度较低。
二是经寻问当地人及查阅安化县志和地理信息找不到记载的地名,需继续考证。
综上所述,新化《陆氏四修族谱》存在可疑,只能采用麻阳县九渊传希颜后裔《陆氏族谱》与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陆氏族谱》记载,即清甫宋嘉定九年(年)配陈氏携子如贝字仲山、如道字仲礼、从宝庆府新化、邵阳二邑徙武冈,然后徙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今湖南省通道县溪口镇)。
(三)陆清甫后裔考
关于陆清甫的后裔,也有不同的记载:
新化:清甫宋嘉定九年(年)丙子迁居安化县三都茅镰灌第一里土地山,配陈氏,夫妇同葬大谓溪。生如宝、如贝失考、如道失考,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通道:清嘉庆九年溪口镇画笔陆朝珠家谱、溪口镇画笔陆德乾民国六年抄录《陆氏族谱》、楚南靖州绥宁县上二里道光四年续修的《陆氏族谱》中明确记载:清甫子如贝字仲山、如道字仲礼。如贝字仲山生昂文、昂伦,见世系图。
而年续修《陆氏族谱》时,因找不到老的族谱,在溪口镇孟冲修谱改为清甫公继配偶二人,杨氏、粟氏。子七陆(宗)海、陆(宗)江、陆(宗)雄、陆(宗)胜、陆(宗)养、陆(宗)聪、陆(宗)传,这些内容实际只在十九世纪90年代孟冲新建陆氏祠堂匾牌上及孟冲陆有顺爷爷的葬歌手册有对七人及杨氏、粟氏名字的记载,该手册形成时间应在清朝末,虽作为修谱依据,至今谬存于年的家谱当中,但其几乎全为杜撰,应做剔除修正处理。
又从联丰七祖太公神墓旁立碑的“粤稽始祖陆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乔迁蒔竹,落籍莲荷后,七祖江海公等即葬于斯……”。也未说明为清甫公七子。考证孟冲陆居权、陆有勋、陆有柱年以前家谱上也没有发现清甫继配杨氏、粟氏二人及七子。考证各地的清甫后裔家谱,没有发现老家谱中对江海等七人后裔有所记载。又多次询问年孟冲续谱负责人陆毅(义),对他说“道光四年谱上有陆秀岐、陆朝栋你的(指陆毅)祖先参入续谱,怎么改为清甫配陈氏、杨氏、粟氏,子七”,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们,而年把孟冲、茶盆、坪头、新寨头、岩冲口、团尾、青山头续修接到乐安铺大木寨,清甫公又凭空添一子仲多,这种显然也是不可信的,造成子孙后代的误判。
年续修的族谱因为当时财力、人力不足,造成了许多明显错误,这些错误导致了重庆陆支国宗亲编辑《世界陆氏宗谱》的错误。而笔者经多方努力后,终于在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鱼栈街86号陆有财处找到了靖州绥宁县上二里比较完整的《陆氏族谱》,年正月初二复印装订成册后进行研究,从中得知青山头、岩冲口为希山后裔,新寨头为希轻后裔,墙背后为希谟后裔。孟冲居权、陆有勋为希山后裔,陆有柱为希轻后裔,古友(陆居权)、坪头、新宁(陆大献)为希礼后裔。孟冲其他支系、茶盆末能提供老的家谱,故暂未作研究。
综上所述,清甫公配陈氏,三子一女:长子如宝、次子如贝字仲山、三子如道字仲礼、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四)陆清甫坟茔
年陆奇勇、陆安信、吴亚琴找到新化白溪村续修新化陆氏族谱负责人陆声康(89岁)口述,清甫公去世后头颅与身体分开安葬。头颅安葬安化大渭溪,身体葬在绥宁县联丰铺,此说法类似于口述传说,因无实有证据,故不作评论。
年3月,笔者与吕青芳、张飞鸿在绥宁县乐安铺乡乡政府干部陆安银陪同下询问天堂村西山组多龙陆有华(86岁)及联丰不同姓氏75岁以上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清甫公原本葬于联丰村虎形,但文革期间墓碑俱损。
又至七祖太公神墓考证,根据实考,七祖太公神墓中应该葬义军军头陆岩揭极其六姓结拜兄弟,而非年续谱的宗江等七人,陆安银说,他参加了七祖太公神墓的恢复,恢复七祖太公神墓后,原联丰乡杨柳村书记成石丛,现年67岁,在小溪洗脚洗手发现咸丰元年六月立的一块石碑,高1.6米,宽0.7米,记载陆氏清甫公迁徙及墓地封禁界线范围并及时移交给我们陆氏,同时介绍了联丰村虎形民国以前属于陆氏祖坟地,祖坟很多,墓碑很多,墓碑大小同乾隆年间立“七祖太公神墓”一样,现在恢复七祖太公神墓的朝方与原朝向有所改变,原七祖太公神墓是朝向杨柳村石拱桥方向的,虽然文革期间虎形作为联丰村学校校址被平整,墓坟被毁,但清甫始祖,七祖太公及清甫公个别后裔确实葬于联丰村虎形。
致谢
张飞鸿(全日制本科、研究方向文学)、吕青芳(林业高级工程师)、刘海姣(农学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吴亚琴(农学高级工程师),陆才森(上海)、陆守超(南京秀夫后裔)、陆德明(云南德迁后裔)、陆荣池(三都县仁宗后裔)、陆懿民(新化信甫后裔)、陆振兴(新化镇甫后裔)、陆有财(四川安岳县清甫后裔)、陆锋(广西仁宗后裔)、陆德汉(通道清甫后裔)、陆有瑞(通道清甫后裔)、陆昌文(靖州德达后裔)、陆河(会同君富后裔)、陆裕民(良甫后裔)。
参考文献
1.陆九渊《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
2.江苏《陆氏世谱·第四册》
3.江南《陆氏族谱》
4.新化儒富后裔《陸氏四修族譜》
5.湖南通道县、绥宁县、新宁县、靖州,广西三江县、龙胜县、融安县,四川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儒富传清甫后裔《陆氏族谱》
6.黔南三都县中和镇甲化村(原地名鸡奶,包含甲化村,务朝村,庙良村)仁宗后裔《陆氏族谱》
7.贵州贵定县九思后裔《陆氏族谱》
8.会同县君富后裔《陆氏族谱》
9.新晃县希颜后裔《陆氏族谱》
10.广西仁宗后裔《陆氏族谱》
11.江西德迁后裔《陆氏族谱》
12.湖南靖州县德达后裔《陆氏族谱》
13.云南《陆氏族谱》
14.四川威远陆家垇德达后裔《陸氏族譜》
15.陆德文《吴郡陆氏春秋》
16.陆支国《世界陆氏宗谱》
我姓陆,我骄傲;我姓陆,我自豪!
为陆氏点赞!
陆家人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