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广州近一千公里外的贵州省黔南州、毕节市与安顺市,越来越多地方能看到熟悉的广州元素。9月16日,记者获悉,过去十年,广州市民政局先后全面推进东西部协作与对口帮扶工作,先后结对帮扶上述地区,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从物质支持到人才培养,前后投入了近万元帮扶资金,共建53个民政示范单位,而当地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也因此逐渐夯实基础,一老一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广府”味道。
在广州,长者街坊可以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在对口帮扶地区,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也悄然兴起。在广州,每个街道都能看到社工开展多项社会工作服务,社工家喻户晓;在对口帮扶地区,社工队伍也逐渐成熟,成为民生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未成年人保护的社区工作、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系列民生服务经验从广州复制推广到对口帮扶地区,而这背后靠的不仅仅是资金。
实际上,过去十年,广州公益慈善力量的深度参与也让对口帮扶地区的民生服务获得了“自我生长”的能力。
民生服务同样需要“基础设施”
提到贵州省黔南州、毕节市与安顺市的对口帮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经济建设”。然而,每个个体的幸福感同样是评估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各个结对帮扶地区普遍存在社会福利机构设施不充足、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当地民生服务水平。”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给结对帮扶地区把好脉、开好方、找对药,“我们运用民政智慧、民政资源、民政平台,与当地民政部门先后共建了示范社区、未成年人保护试点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53个帮扶项目。”
开展民生服务需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近年来,柏杨林街道在广州市民政局等多方支持下形成了一套治理体系,完善了一套服务设施,一个长者饭堂和一个老年学堂为当地老人的午饭和社区娱乐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这个社区实际上借鉴了广州探索的‘+N’社区养老服务机制。”上述负责人透露,此外,广州市民政局还支持毕节市、黔南州,对七星关区、织金县与贵定县建设七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置了休闲娱乐室、健身康复室、艺术培训室、书法练习展览室、图书学习室、日间照料休息室及老年人厨房等多个功能室;同时,支持建设的13所敬老院均被贵州省评为星级养老院。
在对口帮扶社区,当地不少老人开始和广州老人一样享受家门口的“养老”。与此同时,社区儿童也能在社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支持。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广州市民政局已支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先后建设5个留守儿童之家,内设有学习区、休息区、活动区等功能区,为当地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场所,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交流、娱乐需要。都江镇巫不、打鱼等社区在广州市民政局支持下解决了当地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当地社区服务环境。此外,都匀市广惠社区、福泉市鱼酉社区、瓮安县中心社区与惠水县新城社区等地则开展起社区建设工作,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级社区示范点与2个省级社区示范点。
从建设基础设施,到培育“造血”能力
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有效解决结对帮扶地区存在的困难,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市慈善会划拨近2亿元定向扶贫捐款到结对帮扶地区,指导广州市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为结对帮扶地区筹集到价值近万元帮扶物资,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动员引导多个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了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帮教助学、消费帮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项目个,投入款物价值约1.86亿元,吸引近2亿元定向捐赠资金,惠及数十万当地人民群众。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