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起源,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发展成为以茶艺、茶道为形的茶文化。
茶树最初在四川出现,秦国灭蜀后随秦人传入中原,然后传遍世界,现在4大产茶国是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茶汉代时作为一种蔬菜食用,三国、两晋开始有喝茶的习气,在唐代开始盛行,并影响到周围的国家,唐时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系统介绍茶的历史、饮用方法及茶具的介绍,后世将陆羽视为“茶圣”。
唐代的制茶工艺是蒸煮,宋代开始有煎炒,蒸煮的茶味很苦,所以唐时喝茶是要加调味料的,直到明朝,因为朱元璋觉得蒸煮太过闹劳民伤财,才废蒸为炒,现在是炒散青茶为主流。
11世纪,西藏的牧民需要茶来解除食物的油腻,茶通过穿越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传入西藏。17世纪,又通过海路贸易通道传到欧洲,尤其是英国,现在的英国是世界第一大的茶叶进口国。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微发酵茶,黄茶、白茶: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全发酵茶,红茶:后发酵茶,黑茶。
在时间的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沉淀,产生了许多名茶,每一种名茶几乎都有一个故事在流传。10大名茶的说法亦有许多版本,比较多人认可的是洞庭碧螺春(绿茶),清朝贡茶,特供,西湖龙井(绿茶),清朝贡茶,黄山毛峰(绿茶),清朝贡茶,六安瓜片(绿茶),普洱茶金瓜(绿茶),清朝贡茶,太平猴魁(绿茶),都匀毛尖(绿茶),明朝贡茶,毛泽东命名,特供,信阳毛尖(绿茶),唐朝贡茶,君山银针(黄茶),清朝贡茶,安溪铁观音(青茶),祁门红茶(红茶)十种。
每一种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的东西洞庭山,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缭绕,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后天精心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它独有的品质。它名字的由来有个故事,说是在洞庭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几棵野茶树,每年茶叶成熟时老百姓就会进山采茶,有时茶筐装满了,采茶的少女就把再采的茶叶放入胸口的衣襟里,茶叶受到体温的加热而发出阵阵诱人的茶香,少女们惊奇地称为“吓煞人香”,以后这种茶就叫吓煞人。康熙南行的时候来到洞庭山,当地巡抚购买这种茶献给康熙饮用,康熙喝后赞叹不已,将之定为贡茶,但吓煞人的名字不够优雅,于是康熙赐名“碧螺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指定为人民大会堂专用茶。
茶又叫茗,加入花草可以称花茶,加入奶叫奶茶,还有粥茶及茶叶蛋。茶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等对人体有极好修复、保健作用,常喝茶有延年益寿、补气养身、凝神养脑的作用,品一杯茗,读一段书,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和三两好友抵足而谈,思考思考人生,何尝不是一件优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