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势力和民进*挑拨族群矛盾
新华2006年1月17日消息 近期的《瞭望》杂志针对台湾出现的“四大族群”的矛盾,分析了“省籍矛盾”的前因后果以及所谓“国家认同”问题,文章指出,“ ”势力为了要如使“台湾国”认同者达到75%比例的目标,便透过选举来挑拨省籍矛盾,激化族群动员,突破国家认同界限。文章全文如下:操作族群斗争骗取选票一些台湾的研究学者曾指出,所谓“四大族群”,当然是一个对于台湾人民的“血缘”来源做了重新分类的“创造”。它的出现,代表台湾的“族群*治”从一个省籍二分类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在反对阵营,反对论述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造”?“省籍矛盾”的前因后果在台湾,若从民族的角度,只有汉族和一个统称为“高山族”、现在称为“原住民”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数百年相处,早已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台湾并无太大的民族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发生的群体纠纷冲突,反而大多产生在汉族人之间,最尖锐的矛盾是所谓的“本省人VS外省人”,称为“省籍矛盾”。台湾的族群问题研究者认为,“省籍矛盾”有其社会基础,根源可以溯及1947年“二二八事件”,以及以后国民*当局在台湾的数十年统治。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府派员接收,并成立了行*长官公署治理台湾,但1947年2月28日,因当局管治不当引发了“民变”(在大陆称之为“二二八起义事件”。起因于台北市一妇女贩卖被禁止私人买卖的香烟,警察取缔时不当使用武力引起公愤,随后出现群众烧砸警局、围攻行署等暴力行为,官民冲突、省籍冲突漫延全岛,当地士绅则成立自救会试图与统治当局谈判。)蒋介石*府后从大陆派*入台镇压。1949年,蒋介石*府在大陆战败后,率**经文各界人员及眷属约150万~200万人退到台湾,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实行戒严管治四十年。当年赴台的“大陆各省籍人士”及其后裔(第二代、第三代)现在被统称为“外省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一说15%)左右。“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光复后岛内最早发生的*治冲突,这一冲突的性质是*府不当统治压迫与人民的反抗,并非现在一些“ ”分子宣传的所谓“民族自决、独立”,但这一事件现在已成为“ ”势力挑拨“省籍矛盾”的最大借口,对台湾后来的*治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台湾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岛内已出现“省籍矛盾”:一方面是“台湾人(本岛人)”认为当时来台接收的官员等“唐山人、大陆人”对台湾社会不了解、有歧视,而且腐败投机,在*治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等;另一方面是来台接收的外省人认为台湾人对祖国认识不清,受日本影响太深,有“日本奴化思想”等。二二八事件之所以酿成,既有当时大陆内战尚未结束,台湾本岛战后民生凋敝的大环境影响,又有接收人员管治不当,台湾本省人*治参与不足、双方互不了解等内部原因。但无论如何,二二八事件造成了一大批台湾本省籍知识人才和士绅的损失、出走及对国民*统治当局的疏离(有的死亡,有的到大陆,有的到美国、日本),留下来的也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进入台湾*治领导阶层,深化了本省人对国民**权的敌对意识,成为岛内讨论“省籍矛盾”根源的重要事件,更被“ ”阵营作为“反对外来*权”、“住民自决”、“ ”的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