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5月19日,贵州省年新型城镇化“三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贵阳市云岩区三马片区现场举行。这批项目的集中开工,标志着全省“三改”工作已全面铺开。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群众“三感”不断提升,一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变革正在贵州如火如荼地展开。围绕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的身边事,贵州当前正以“三改”(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等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镇居住品质、基础设施品质、基本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等大提升。推动旧区改造提升群众居住品质
“南华新村大变样了!”曾经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收获了老住户的认可。
年12月,贵州省都匀市在倾听民意后,对年投用的南华新村城镇老旧小区立项改造,增设的各种便民设施、修整一新的小区建筑,让年久失修的小区“里子”“面子”都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大提升。小区新貌。(都匀市住建局供图)
近日,记者来到小区看到加装的电梯让小区形象更添现代感,也实实在在便利了所有住户。居民张洪英现在可以常去同住一个小区的好友家串门,“她家住八楼,从前真是一年难得跑一趟。”张洪英说。
小区居民成滨贵告诉记者,新增的长亭、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所,让老人、孩子、青年人都有了休闲的去处,大家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高品质的城镇生活成为群众向往,改造完成的老旧小区等,让住户感受到了新生活。从群众身边“改”起,成为当务之急。
贵州眼下正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三改”,合理确定基本单元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
贵州今年将制定出台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改造老旧小区16.84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3.75万套,筹集公租房0.27万套以上,发放租赁补贴3.79万户。三年内完成已列入计划的41万户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改造;五年内全面完成70万户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和剩余的20万户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补齐基建短板改善城镇整体功能
地上人来人往、鸟语花香;地下暗流涌动、机器鸣响……这是位于贵阳市主城区的青山再生水厂,该水厂是贵州省第一座全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也是贵阳市水环境治理“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创新排水规划理念的重要实践。
近日,记者在再生水厂里了解到,每天5万吨污水在此“脱胎换骨”,最终变为1万吨地表水Ⅳ类标准的高品质水,排入南明河中。在再生水厂上,一座狭长的景观公园沿南明河而建,自年底青山再生水厂建成的同时,这座公园也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一片天地。
厂长周福波告诉记者,比起传统的下游大集中露天式污水处理厂,青山再生水厂的建立没有被周边居民反对,水厂之上没有水、气、噪音污染,实现了再生水厂与居民区的“近距离接触”;同时,下沉的厂区节省了至亩的卫生防护距离用地,集约利用沿河的狭长绿地不仅建了再生水厂,还修建了美丽的景观公园。青山再生水厂上的景观公园。(管云/摄)
如今,青山再生水厂服务面积约为10.8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7万人,每年向南明河补充生态景观水约万吨,对南明河核心段水质和周边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污水处理厂,近年来,如垃圾分类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已投运的基础设施,正不断改善城镇整体功能。未来,不断增加基建数量、提高建设标准、合理管护设施,将切实提升未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贵州将继续以“六网会战”为抓手,加强城镇交通、信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贵州还将从细处着手,贴合民生需求,加快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人行道及过街设施,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15万个以上;水源供水能力达77亿立方米,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积极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等。
提升城镇风貌让文化与生态并存
河水倒映蓝天,“古舍”鳞次栉比,夏季的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避暑消闲的好去处,不少老安顺人在这里又看到了记忆中的市井烟火。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儒林路。(管云/摄)
该街区位于安顺城区东北隅,南至中华东路,北至金匮街以北50至米沿线,东至虹山湖路,西至中华北路,是安顺的核心城区。在改造前,街区虽然充满老城的商业繁华,但在时间洗礼下,一些老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变得十分陈旧。
历史文化街区是宝贵的活态历史遗存,为保存街区原有文化底蕴,安顺投资32.28亿元,打造以“黔中老底子,安顺新封面”为定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旧街老宅的基础上,拆除没有修缮条件的楼房,重建能够展现安顺乡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同时引入文化体验、品牌零售、网红书店、亲子乐园、商号会馆、主题夜游等新业态,并与老街周边的文庙、武庙、名人故居、城市综合商圈等形成联动,成为安顺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城市更新,也要“守旧”。未来,贵州将持续做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规划;提升老旧街区、传统街区的吸引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美食街、民俗街、旅游风情街等魅力街区;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彰显城市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体现贵州特色的建筑精品。
城市发展,更要“护绿”。在形成城镇独特风貌的同时不过度开发,要科学规划布局城镇绿环绿廊绿楔,注重山水绿意与文化传统并重,把绿化植物的多样性配置和地方特色树种的应用更新相结合,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管云编辑曾帅编审李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