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以种为先。
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湄潭圃里,我们看到,除“黔湄”等本地品种,“福云6号”等外地品种,更有苦丁茶、甜茶等特色品种资源。
“这一片‘黔茶1号’品种的茶树已经栽种两年,长势很不错。该品种是湄潭苔茶群体品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正武对贵州本地品种作了重点介绍。
本地茶树良种是高效贵州茶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黔茶系列茶树品种在省内大力推广。“预计到年,全省新建和改建黔茶系列品种茶园88万亩,使全省黔茶系列品种面积达万亩以上。”贵州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赵德刚在近日举办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说。
黔茶8号新梢
品种资源是茶树原产地的鲜活见证
位于天城镇德荣村,建设起了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我们除引入外地品种进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也在这里得到保留和推广。”天城镇党委书记杨文昌说。
该基地进行标准化生态种苗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正开展的优质“黔湄”茶苗品种扦插工作,完成新建育苗基地余亩,可出圃茶苗0余万株。
一个个本地品种的大力推广实现着种苗繁育可持续健康发展,追根溯源,贵州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有最丰富的茶树资源,最宝贵的茶树基因库。
借助资源禀赋,贵州孕育了诸如都匀毛尖茶、普定朵贝茶、大方海马宫茶、纳雍姑菁茶等全国知名品牌和历史名茶。截至年,贵州茶园面积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其中82.59%的面积种植的是省外品种。
于是,推广黔茶系列茶树良种、扩大贵州地方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种植面积是彰显贵州作为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措施。省农科院牵头,起草了《黔茶系列茶树品种推广实施方案》。方案进一步促进贵州自育品种的应用,突出地域特色,实施差别化发展策略。
“发展永无止境,不断改种是未来的趋势,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品种的适制性以及其发展方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说。
黔湄蓬面
自有品种推进“贵州绿茶”地标品牌建设
“‘黔茶1号’在相同栽培水平条件下比福鼎大白茶提早1年成园,且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21.6%,游离氨基酸比福鼎大白茶高1个百分点。”陈正武说,在湄潭、兴仁、道真共建立黔茶系列品种母本园亩。
“这是黔茶系列品种制成的绿茶,香气清鲜、带毫香花香。”在茶树种质资源圃观摩点,参会代表为贵州绿茶点赞。高纯度的种苗、优质的原料、加工出的高品质产品得到广泛认可,为贵州茶产业特色产品生产打下基础。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全省域高原优质茶区。以黔茶系列品种为基础,以“自有品种+地理标志”营造品牌环境,培育“贵州绿茶”全国唯一省级地标产品独特的品质特色,彰显“贵州绿茶”地域特色。
目前,围绕茶树资源研究,采用单株选育、杂交育种等技术,贵州优选并培育出“黔湄系列”和“黔茶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10个。其中,年获国家登记新品种4个。7个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9个新品种正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黔茶1号炼苗
结构调整助力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现有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规模,无性系普及率达90%以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专家介绍,但我省茶园特色专用品种缺乏,特色茶叶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产品特色难以体现。
于是,优化产业布局是关键。“在新植茶区、现有茶园空白连接带、低质低产茶园及衰老茶园换种改植的区域,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黔茶系列茶树品种的应用,促进种植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品质量安全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体系建设。”赵德刚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说。
现在,“黔湄系列”和“黔茶系列”茶树良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30万亩以上。
——“黔湄”是目前国内产量最高的茶树品种,在遵义、黔西南等地得到大面积应用。
——近年培育的“黔茶1号”,花香突显,是国家登记品种,在省内推广1万亩。
——国家登记品种“黔茶8号”“苔选”“黔辐4号”年在省内推广0余亩。
……
贵州正逐步从茶园面积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让贵州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与生态资源相结合,使其最优品质及特色得以展现,保障质量安全,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太明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金忠秀
编辑唐怒娇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