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秧科早稻,紫笋折新芦”。站在翁江村村口,金黄的稻浪散发着浓浓的秋意,稻浪边上,是一片片绿色的芦笋林,当地村民正在采摘破土而出的嫩绿的芦笋。都匀市墨冲镇翁江村,通过这一“笋”,破解山地乡村经济困局,让金色与绿色完美交融,勾勒诗意的山水田园图画和乡村振兴梦想。
都匀市墨冲镇翁江村,距墨冲镇5.5公里,山环水绕,林田相依,生态环境优越。曾经的翁江仅以大米、蔬菜、茶叶等传统种植为主,村民们更多的人还是外出务工,整体收入不高。
只有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才能破解山地乡村经济困局,推动乡村振兴。年10月,墨冲镇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得知山东曹县芦笋产业发展较好,从种到深加工,有一系列的成熟产业链,非常符合特色高效农业特征。墨冲镇与正谋求外出建基地的山东曹县国一芦笋科技有限公司一拍即合,经过专家对气候、适种环境等反复论证,双方决定以墨冲镇翁江村等多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联合成立贵州国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翁江、新蒙、同心、白头、丙午等村,共同开发芦笋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为了提高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最大利益,芦笋由种植户自建基地,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回收。
村民正在采摘芦笋
芦笋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名贵蔬菜,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一次种植可以收15年,市场价格较高。墨冲的种植采取订单方式,国江公司给联合社的田间保底收购价为3.9元,每斤给联合社0.3元的管理经费。除了鲜笋外,芦笋还可以制作成罐头、芦笋面条、芦笋茶、啤酒、饮料等,深加工后附加值更高。
“种植户第一年亩产收益在元左右,第二年元,三年后亩产收益可达元,”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顾问、贵州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吕大明说,芦笋种植比传统蔬菜附加值高得太多,所以他们才推荐引进种植。而引进的国一公司,有现成的出口市场,销路不成问题。按照规划,墨冲镇5万亩芦笋基地全部进入丰产后,经过深加工,产值将达到10亿元。目前,首批已完成了亩芦笋种植,长势良好,鲜芦笋已陆续开始上市;已建成平方米的烘干、打粉等初加工厂房。5个村共有户参与种植,带领约人务工。
9月2日下午,翁江村党支部书记陈勇带着记者刚刚走进芦笋基地,就看到吕大明带着都匀市绿茵街道林荫村委会主任王国云等人,前来考察翁江芦笋基地,准备引进芦笋种植。山东国一芦笋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袁显浩也恰巧到村里查看初加工厂房。
翁江村党支部书记陈勇(右一)、曹县国一公司负责人袁显浩(中)正在给来访的林荫村委会主任王国云介绍芦笋种植情况
袁显浩告诉记者,家里从80年代开始种植芦笋,他是第三代。曹县是全国芦笋生产第一县,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但土地对芦笋种植已显疲态,必须选择产业转移。看好都匀墨冲作为产业转移的基地,就是因为当地环境好、空气好、生态好,适宜芦笋种植。他说,只要管理得当,农户赚钱是没有问题的。下一步,他将把山东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全部搬到贵州。
交谈之中,种植大户王有桂从平塘县驱车回到基地。王有桂与人合伙种植有多亩芦笋,目前首批芦笋已经开始采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当天中午,他应邻近的平塘县之约,前去考察那边的种植环境,当地想先通过翁江引进亩芦笋种植。
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顾问、贵州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吕大明正用手机拍摄刚刚破土而出的芦笋
推动农业产业革命,必须经得起干、经得起看、经得起算、经得起审。翁江村通过引进集精深加工,国内、国外销售于一体的生态绿色有机芦笋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农业产业引领,做起了“增蔬、扩茶、强果”的规划,并依托生态绿色有机芦笋产业的加工销售,带动翁江村及周边果蔬销售。除增加生态绿色有机芦笋外,已扩大优质毛尖茶种植达亩,种植精品水果黄桃余亩、长寿果亩,逐步向着实现村级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高端化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
除获得“全省村规民约示范村”“黔南州小康村”等荣誉称号,获得“全省年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外,翁江村正在积极申报全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用担当和责任,描摹自己诗意的乡村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石刚
编辑程星
编审闵捷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