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为此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利用活动课或布置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个性发展等多种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如学习了《电解》,让学生课外做“电笔”写字的趣味实验,具体做法是:在一块罐头盒铁皮上贴一张浸透了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滤纸,并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在电池的正极接一个碳棒做“笔”,若在滤纸上滴加淀粉KI溶液,便能写出蓝色的字。学生学习了《原电池》后,让学生课外用水果、食醋等做电解质溶液制作电池,使生日贺卡上的小红灯泡发光。这些课外小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山集团和辽大的合作要追溯到2004年。十年前和已经退休的校长程伟和赵本山一同建立了本山学院。根据该教师透露,其中的很多具体事宜都是老校长和赵本山谈成的。据说当时赵本山非常会谈,程伟让节节败退。辽大里很多老师对此事不满,觉得辽大对赵本山让利太多。当时辽大圈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玩笑,一见到本山,程伟就变范伟了。足可见,赵本山在和辽大合作中的强势和聪明。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阔地区,生活着一种其貌不扬、浑身灰蒙蒙的小鸟,这种小鸟有一个非常奇异的习性——能为人和动物指示蜜源,因此被称为“导蜜鸟”。导蜜鸟的导蜜行为在动物界中非常独特。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引起了鸟类学家的高度兴趣。动物行为专家认为,雌雄成鸟,也许还包括未成熟的亚成鸟都拥有这种导蜜行为,其导蜜本能是通过遗传一代代延续下来的,至少普通导蜜鸟的导蜜行为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那么,导蜜鸟的导蜜行为是怎样起源的呢?其实,导蜜鸟的导蜜行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引导人或动物找到蜂巢后,人或动物往往会进一步获取蜂蜜,在此过程中,导蜜鸟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美食——蜜蜂幼虫。大部分人认为,导蜜行为是随着该科动物的进化逐渐演化出来的。导蜜鸟科并不是一个大科,它有5个属12个种,其中两个种生活在亚洲地区,其余的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导蜜鸟的体形较小,没有一种的体长超过20厘米。导蜜鸟主要分布在刚果流域浓密的森林和西非的部分地区,此外还广泛分布于从佛得角到东北非,然后穿过苏丹,直达塞内加尔这片广阔地区。导蜜鸟颜色单调,呈灰褐色,大小与北美蓝知更鸟差不多,但比蓝知更鸟更粗壮一些,其羽毛又短又浓,皮肤厚硬,或许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阻挡蜜蜂的针刺攻击。导蜜鸟成年后,雌雄鸟都长出*色肩饰,在雄鸟的喉部还长出一大块黑斑,凭借这个标记可以区分雌雄。未成年鸟羽色稍显绿,可能正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误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事实上,除了被叫做“普通导蜜鸟”的一个种类外,大部分导蜜鸟并不能为人类导蜜。不过,也有资料显示,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被叫做“鳞喉导蜜鸟”的种类也能为人指示蜜源。约翰·科克教授在1864年曾对这种小鸟做过详细描述:在*喉石雀的巢穴里发现了一只刚长出羽毛的小鸟,在这之前,人们曾看到一只鳞喉导蜜鸟落在这棵树上,由此推断这只小鸟也是这个种类。这只小鸟的上下喙顶端呈弯钩状,类似于啄木鸟幼雏上喙顶端长出的钙头。后来收集到一只活的普通导蜜鸟幼雏,这只小鸟差不多已长全了羽毛,但它的上下喙仍保留着两个弯钩。几天后,下喙顶端的那个弯钩脱落了。又过了几天,上喙顶端的那个弯钧也掉落了。导蜜鸟爪趾上粗糙的后跟垫很像热带巨嘴鸟和巨嘴鸟幼雏的爪垫,这说明它们存在近亲关系。科学家在刚果检查了导蜜鸟的胃容物,发现大部分导蜜鸟并不经常吞噬蜂蜡,只有普通导蜜鸟胃里有这种东西。导蜜鸟偶尔也吃白蚁和成年蜜蜂,但它们似乎更喜欢吃蜜蜂幼虫和蜂房。导蜜鸟的胃容物闻起来有蜂蜜的味道,科学家据此猜测,蜂蜡只是被顺带吞进去的。
横批: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