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慧,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第中学校长。陈智慧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师范生,受益于免费师范教育的他,希望能将这份光与热的力量传递出去。得知学校要派出一名校级领导到黔南都匀支教,他毅然决定亲自前往,成为广州市“穗黔教育协作”行动中走上贵州黔南教育扶贫战线的正职校长第一人。
年9月12日,一个平凡的日子。陈智慧从千里之外的广州市奔赴贵州,来到桥城都匀,挂职都匀市教育局副局长,并驻点到都匀市甘塘中学挂任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
陈智慧到甘塘中学挂职见面会
到任第一天,在与甘塘中学全体教师见面会上,几十双眼睛亮闪闪的看着他,大家心中有几分好奇,隐约还有一份期盼:这位远道而来的挂职副校长,能给甘塘中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甘塘中学距市区12公里,是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位于绿茵湖甘塘业园区,系一所寄宿制学校。所辖七个自然村中,林萌、谷江、胡广、斗蓬山四个村为贫困村。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辖区村寨,还有一部分来自都匀市边远的摆忙乡,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落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人数的50%。
由于校园地势较高,自来水因水压不够时常断供,学校只能使用老式的旱厕,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遇到气温升高,厕所里就会滋生很多的蚊蝇和蛆虫,给师生生活造成极大不便。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智慧的心,他下决心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搞调研,写报告,经多方奔走,他终于争取到一笔资金,对学校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改造。
“这么多年了,终于用上了冲水式厕所,这得感谢陈校长啊!”
“以前那个厕所又脏又臭,每次都捂着鼻子进去,难受死了!”
“现在水管里24小时有水,再也不愁没水洗脸洗脚啦!”
师生们喜笑颜开。
为了便于工作,陈智慧请学校腾出一间小房子,吃住都在甘塘中学,他真正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日照充足的“花城”生活的陈智慧,对贵州四季分明、秋凉冬寒的气候很不适应。贵州人做菜无辣不欢,而他点辣不沾,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让他倍感苦恼。
组织*埔区教育研究中心名师为都匀市部分中学开展专题培训会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饭馆里的口味吃不惯,就自己买口小锅煮面条;身体不适应,就自备药品,经常服药预防。他深知自己此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要为东西部教育协作尽绵薄之力。自己绝不能辜负广州市*埔区和黔南州教育局、都匀市教育局领导的期望,一定要静下心认真调研,认真工作,与甘塘中学师生同甘苦、共奋进。在他看来,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艰难是一个新鲜的挑战,支教工作的清苦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而他,一定能在这段特别的经历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
学校的老师大部分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还有一部分是村里的本地人。下午放学时间一到,各班学生陆续列队走出校门,同事们也三三两两地回家了,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他一人独守。
有时,他一个人在学校操场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一边踱步一边沉思;有时,他在宿舍那盏孤灯下奋笔疾书,做方案,写总结,记下自己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反复地思索:一年的支教时间,我能为都匀带来什么?我能为都匀做些什么?离开之后,我能留给都匀的又是什么?
支教总有结束时。短短一年教不了学生太多知识,何况知识也会有遗忘的时候,那么,能留下来的应该是思想、理念和方法!
广州市第中学始建于年,六十年风雨兼程,沧桑砥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提炼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教育激扬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对生命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生存、把握命运、幸福生活,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些理念,被陈智慧无一遗漏地带到了都匀。工作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