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留余香的都匀毛尖
贵州分公司雷林钢
幼时在家中常看见父亲提着热水壶往撒着几片细叶子的玻璃杯中冲水,一会儿只见一片片叶子在沸水中慢慢绽放开来,顿时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清香味,那时觉得这些叶子特别的神奇,并不知道那就是“茶”。我学着父亲的样子,轻轻的呷上一大口,只觉一股苦涩的味道直冲口腔,难以咽下,于是乎便对这东西产生了恐惧。这是我对茶的第一印象。
长大后慢慢认识了茶,在不断的接触中方知它的好。多年的品鉴,我尤对贵州都匀毛尖情有独钟。都匀毛尖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系列。毛尖产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山区,以团山、哨脚、斗篷山等区域为主,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海拔高度适中雨量充沛且常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生长。都匀毛尖又名“鱼钩茶”、“都匀细毛尖”及“雀舌茶”,其茶叶芽尖细如条,颜色绿中带*,茶毫较多,茶汤甘爽清香。据史料记载,都匀毛尖在明朝就被列为上贡朝廷的佳品,深受崇祯皇帝青睐,曾赐名为“鱼钩茶”。年《都匀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史料对毛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和品质均作出了简要的记载。
关于都匀毛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年都匀团山名叫罗雍和谭修芬的两位茶农精心制作了两斤都匀毛尖欲通过邮局寄给毛主席,邮局的同志看到包裹上的收件人是“中共中央毛主席”收,为了安全便叫罗谭两人泡了一小杯先喝,确认无误后才放心地收下茶包。大概一个礼拜后罗谭两人收到了北京回信,告知主席已经收到茶叶,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16元钱作为成本费。落款是中央办公厅,并盖有公章。信件的结尾是毛主席亲笔题字“此茶很好,我已收到,今后高山多种茶,我看此茶可命名为毛尖茶”。此消息很快在茶农间奔走相告,争相传阅毛主席亲笔信。为响应主席在信中的号召,村里的年轻人当晚在会上表态,第二天建一个新茶园,起名为共青团茶园。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毛主席对都匀毛尖茶品质的赞赏。
初识都匀毛尖是在朋友介绍的一位赵姓茶农家,老赵五十出头皮肤黝黑,身强体壮,不似年过半百的人。平时除了农活就喜欢喝茶,常年手不离茶,几十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茶工艺,实为一名制茶高手,名扬十里八村。明代学者许纾在《茶疏》中对采茶时节记载道:“清明太早,立秋太迟,谷雨前后,其实适中”。每年清明至谷雨前便是老赵最忙的时候,老赵喜欢茶,也喜欢狩猎,专门养了一条下司猎犬。每次闲暇去老赵家休憩,总能喝到新鲜的都匀毛尖还有野味,这无疑是驾车疲惫之后的最好犒劳,一杯清香的都匀毛尖沁人心脾,让身体的疲惫能迅速得到缓解。
多次与老赵的攀谈中,渐渐地对毛尖有了深刻的认识,采摘回来的茶芽必须精心挑拣去除杂质及不达标的芽尖,摊放在干净的物器中1至2小时晾晒蒸发水分,再经过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提毫以及炒茶焙干等工序制作方为成品。一批茶的制作时间需要2-3天左右,炒茶是最关键的手艺,凭的就是对火候和时间的掌控,需要超常的耐心,必须要茶叶均匀受热自然卷曲成型,否则制作出来的茶味不纯正,汤色会显得昏暗并且有糊味。一斤都匀毛尖至少要四万五到五万个茶头才算合格,每一片茶叶的“诞生”都是经历采摘、揉捻和炒制这样的过程,每一片茶叶都有一个“涅槃”的经历,每一口茶都是每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三绿透三*”是都匀毛尖的特点,即干茶色泽绿中透*,茶汤绿中透*及茶底绿中透*。外形呈条索紧致而细,批毫色翠绿,味浓香气高,这便是家乡的味道了。我国茶叶界老前辈庄晚芳教授曾吟诗赞美都匀毛尖道:“雪芬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当时光流逝,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数不胜数的各式饮料,我依然对都匀毛尖茶的钟爱不变。方寸之间,品一盏香茗,燃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夫复何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