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茶友大家好,这里是茶在端。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都匀毛尖不仅在国内非常有名,还远销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可以说是誉满全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匀毛尖的起源历史和故事传说吧。
一、历史发展
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都匀毛尖就已经开始行销海外。
年,都匀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年春,都匀团山村茶农将精心制作的“鱼钩茶”敬献给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亲笔回复“寄来的茶叶已收到,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可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茶”。
“都匀毛尖”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年在中国首届茶评会上,都匀毛尖获总分第二名,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奠定了其中国“绿茶皇后”的历史地位。
二、故事传说
1、蛮王求药
远古时期,都匀蛮王有九个儿子和九十九个女儿。
有一天,年迈的蛮王然得了伤寒,病倒在床,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
他对儿女们说:“谁能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能继承我的王位。”
九个儿子找来九样药,都没治好。
九十九个女儿去找来的全是一样药——茶叶,却意外地医好了蛮王的病。
蛮王问:“这茶是从何处找来的?是谁给你们的?”
姑娘们异口同声回答:“从云雾山上采来,是绿仙雀给的。”
蛮王接连服用这种茶三次之后,不仅病痛痊愈了,而且眼明神爽,身体比生病前还好。
他高兴地说:“这茶真比仙丹灵验!现在我让位给你们了,但我有个希望,那就是要你们再去找点茶种来栽,今后谁生病,都能治好,岂不更好?”
蛮王的女儿们第二天去到云雾山,却没有找到绿仙雀,于是也没有找到那种治病神茶的栽种方法。
无奈,她们只得在一株高大的茶树王树下求拜三天三夜,感动了天神。
于是,天神派一只绿仙雀和一群神鸟从云中飞来,不停地叫:“毛尖……茶,毛尖……茶。”
蛮王的女儿们说明来意,绿仙雀立马变成一位美貌而聪明的茶姐。
茶姐一边采茶一边说:“姊妹们,要找茶种好办,但首先要做三条:一是要有一双剪刀似的手,平时可以采药,坏人来偷茶时,就夹断他的爪爪;二是要能变成我这样的尖尖嘴,去捕捉茶林中的害虫;三是要能用它医治人间疾苦.让百姓健康长寿。”
姑娘们说:“保证做到这三条,请茶姐多多指点。”
茶姐拉着这群姑娘的手,叽叽咕咕,指指划划,传授密决,姑娘们一阵欢笑,高兴得边唱边跳《仙女采茶舞》:
绿茶啊!绿茶!
毛尖一绿茶。
生在云雾山。
种在布依家。
姑娘们终于得到了茶种,她们回到都匀后头一年种在蟒山顶,被冰雹打枯了。
第二年种在蟒山半山腰,又被霜雪压死了。
第三年姑娘们将茶种在蟒山脚下,由于前两次的失败,这次她们更加精心栽培,细心管理,茶苗长势越来越好,变成了一片茂盛的茶园。
为了不忘记绿仙雀的指点,后来这茶就取名叫“都匀毛尖茶”。
2、“天火”焚茶
传说明朝洪武大帝南征北战的时候,有一支官兵驻扎在都匀薛家堡。
由于水土不服,很多士兵都病倒了,上吐下泻,喊爹叫娘。
当地一位布依族老人晓得这病情后,就主动带上一把盐、茶、米、豆,煮汤给官兵喝,生病的士兵一连三碗,终于把病治好了。
后来,有一位将领打听到当地茶叶的妙用后,就在市场上悄悄买得一包毛尖茶,带回京城禀功。
皇帝品尝后,觉得很美味,又是一付良药,连连点头说:“太好了,太好了!”
此后每年,皇帝都会派专人来都匀收缴毛尖茶用于上供。
有一年,京城一帮官兵来收贡茶,却一两也收不到。
他们气急了,亲自跑到蟒山下的茶农一看,只见十来个采茶的姑娘马上变成一群绿仙雀,飞来啄这伙官兵的眼睛。
官兵们在茶山无立脚之地,他们听说都匀牛场还有一片茶园,又赶忙跑到牛场来。
但牛场的茶园又被几十头牛马拉屎拉尿淋在了茶树上。
官兵们得不到贡茶,怕回到京城交不了差,只能耐心等待雨水把污秽之物冲刷干净。
官兵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在当地横行霸道,百姓们不堪其扰。
当时一个茶农想了一个办法,他召集18个寨的族人开会,在夜间每家每户烧一锅水,浇到沿路的茶树下,把茶树烫死。
过一段时间后,报告上去,并请收缴贡茶的官兵去查看,只见沿途一路茶山上的茶树枯*,片叶不留。
每当有人问起,茶农们都说茶树是遭了“天火”而亡。
皇帝听了这番话后,信以为真。
从此减免了贡茶,并拨银款给当地保护茶树,都匀毛尖茶才得以发展下来。
近百年来,都匀毛尖先后获得省市级、国家级等各类奖项余次,还获得世界级金奖多达40余次。
这些奖项的背后,是一代代都匀茶人的奋斗和拼搏。
没有他们的汗水,哪有如今蜚声海内外的都匀毛尖呢?
茶在端
和世界分享茶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