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适用于冬春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正常运营的餐饮服务单位疫情防控。
一、企业管理
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做好员工信息采集工作。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储备适量防疫物资。
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所有员工熟悉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的责任分工、环境卫生、异常情况处置等工作要求。
二、店堂管理
加强通风换气,增加消*频次。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对经常接触的公共用品和设施,每日清洁消*不少于三次,重点部位做好消*记录。可在电梯口、收银台等处配备手消*剂或感应式手消*设施;就餐区无洗手设施的,应配备免洗手消*液等手消*用品或其他手消*设施。
确保卫生间通风良好,洗手设备正常运行。每日清洁消*不少于三次,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的消*至少每两小时一次,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或肥皂),保证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废弃口罩专设垃圾桶。每天对垃圾存,放设施进行清洁消*,餐厨垃圾处置应符合规定。
三、员工管理
店内配置红外线测温仪器,配有专人对员工进行测温、登记。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加强集体宿舍管理,做好防护和清洁消*。
餐饮服务单位员工上岗期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洗手消*,时刻佩戴口罩。
对直接操作冷链食品等高危风险的从业人员要及时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种。
员工一旦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疑似新冠肺炎典型症状,或发现共同居住人或密切接触人员出现疑似新冠肺炎典型症状,都应及时上报、就诊并按规定隔离。
四、顾客管理
进店科学佩戴口罩,主动配合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
对于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做好人工服务引导。
店内外易聚集区划设“一米线”进店人数要与餐位数相匹配,不得造成点餐、等餐、等位等人员聚集。提倡建立预约制度和非接触式点餐、结账。
对于合餐顾客,餐饮服务单位应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务。积极推广分餐制。提倡就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在高、中风险地区运营的餐饮服务单位要控制就餐人数,确保桌位间距在1米以上,不安排非同行顾客同桌就餐。
在高、中风险地区运营的餐饮服务单位每个包间限开一桌,提倡就餐人员在用餐前后戴好口罩。每餐次顾客离开后,须对包间进行清洁消*和通风处理。
五、食材管理
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严禁采购和制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原料供应商选择、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和加工用具的清洗消*要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