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底前,全省行*村动态配齐合格村医。
年,全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能力建设均达到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
贵阳市花溪区麦坪卫生院康寨村村医入户开展慢病管理。(贵州省卫生健康委供图)
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25种扩大到30种,做到应治尽治。
……
年,全省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能力达到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的目标任务。
年以来,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治任务,大力实施健康扶贫行动,着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
重基层贫困群众看病有地方
以前的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基场社区卫生院只有两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木房。如今,卫生院有三层楼余平方米,心电图、B超彩超、血检尿检等仪器设备一应俱全;35名医务人员、10位村医覆盖全乡4个村,为村民提供常见病诊疗的基础医疗服务和定期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8个县启动建设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院与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互联互通。
同时,全省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国家东部六省七市,以及北京、湖北等家省外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建立对对口帮扶关系,提高贫困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开辟远程医疗“贵州路径”,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城市诊疗资源和咨询服务向贫困县延伸。
自年来,全省整体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建成国内目前最大的远程医疗专网。目前,已基本实现县乡远程医疗服务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医院科室延伸。
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上为贵州点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等多次对贵州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宣传报道。
强人才贫困群众看病有医生
5月21日,医院高血压科病房,几名医生正在对一名病人询问病情,从既往病史到生活习惯,从服药情况到复查指标……无不详细。乍一看让人很难相信,几个月前,他们还只是乡村医生。
健康扶贫行动开展以来,贵州大力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贵州省乡村医生千人需求计划”、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等项目。医院的每个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全科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稳定巩固健康扶贫“三合格”。
年,汪四花从浙江大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医院担任院长时,医院所遗留的历史问题,迅速理清思路,强制度、改流程、建机制、建学科、创平台,医院服务管理能力步步提升。同时,医院实施一对一的导师带教制度,选派学员到浙大二院进修,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医院东部帮扶关系‘医共体’向内向下深入延伸”等方式,个乡镇卫生院与东部城市建立间接对口帮扶关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援黔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格局,即医院、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卫生监督等各种类型,包括了省、市、县、乡四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东部对口帮扶全覆盖。率先在全国提出对口帮扶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工作模式,完成必建专科个、自选专科个、其他新建专科个。
同时,组建“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入团院士55人,入团核心专家人,38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4个院士工作站(室),帮扶我省医疗卫生机构87家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骨干医生等高层次人才累计余人。
建机制贫困群众看病有制度
“你看你一断药,血压就升起来了,记住每天都要准时吃药。”邹雨佳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了两年多,除了固定的门诊,她还与周边的多户家庭签约,成为这些居民的家庭医生。
健康扶贫行动开展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部署推动“五个全覆盖”“三年提升计划”“五个全面建成”“百院大战”“健康扶贫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等一系列面向基层、强化基层的创新举措,不断满足县域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同时,大力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46.39万高血压患者、8.42万糖尿病患者、1.60万肺结核患者和7.46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
截至年5月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04万人,实现当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应保尽保。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补偿受益共计.99万人,补偿资金共计24.72亿元,实现应报尽报。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仅年,贵州就有万人享受了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策。今年,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25种扩大到30种。截至7月31日,全省已确诊罹患大病农村贫困人口人,已救治人,救治比例达98.81%。
省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贯彻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认真开展因病返贫监测预警,从根本上有效减少因病而贫的问题;接续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与健康贵州建设融合,将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与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相结合,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走向健康扶贫的新未来。
此文刊发于《当代贵州》年第36期
袁茂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朱梦怡
编辑周婷
编审徐元芳